修改“勞基法”將成民進黨與支援者關係改變的分水嶺
華廣網2月28日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晉蔚的文章説,在一連串的抗議衝突後,臺“立法院”臨時會于1月10日通過了“勞基法”再修定案。民進黨指望此舉能改變經濟疲軟態勢,穩住其2018年選舉的基本盤,雖然短期內對民進黨執政影響不大,但或將成為民進黨與傳統支援者關係改變的分水嶺。
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一、修改“勞基法”對拉動島內經濟而言是治標不治本
雖然臺灣“勞基法”落後時代發展,但蔡當局期望通過修改“勞基法”促進經濟發展,這顯然是走錯了方向。客觀上講,臺灣“勞基法”制定於30多年前,主要針對以工廠生産為主的經濟狀態。隨著知識經濟、創新經濟蓬勃發展,曾經用來規範工廠生産線勞工權益的法令顯然不合時宜。蔡當局剛上臺就面臨島內經濟長期低迷的爛攤子,為穩住執政基礎,兌現選舉承諾,不得不把拼經濟作為首要之急,而修改“勞基法”謀求延長工時、降低成本被其看作是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在首輪“修法”過程中,原計劃的“週休二日”版本在資方壓力下變成“一例一休”,一方面減去勞工7天假,另一方面拉高數倍加班薪資標準。但是,“一例一休”政策讓勞動市場彈性盡失,人力調度困難,企業成本增加,引起勞資雙方不滿,給投資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出現外資撤資、島內資金外流等現象。歸根結底,蔡當局的經濟政策錯誤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臺灣經濟乏力的根本原因是結構性矛盾突出、投資動能不足、消費動能疲軟。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報告顯示,臺灣競爭力排名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其中基礎建設、科技建設及醫療與環境下滑是主要原因。工時雖然是生産領域的重要因素,但並非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相比之下,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較低工時的情況下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歐洲國家每年1400工時最少,日本1700工時居中,大陸早就實行了週休二日,每年2000工時,都沒影響經濟增長。臺灣年度2134工時,強度居於世界第三,再度以延長工時促進經濟增長的做法顯然思路不對,蔡當局長期來看將是治標不治本之舉。
二、修改“勞基法”引起反彈,但短期內對民進黨影響不大
儘管“修法”會鬆動長期支援民進黨的中下層支援者,遭遇在野黨和勞工團體的抗議,但短期內對民進黨並沒有太大影響。
其一,再次“修法”獲得中小企業支援。實際上,首次“修法”受到衝擊最大的是中小企業,作為整體佔比和用每人平均超過9成的中小企業群體來説,提高加班薪資大幅增加了企業成本,導致企業利潤減少,中小企業的反彈很大。民進黨在野時期就離不開經濟實力雄厚的中小企業支援,執政後有更多的民進黨人經營企業,而且一些大企業也吸收民進黨高官子弟與家屬進入企業管理層,由此更密切了民進黨與企業界的複雜關係。隨著2018年選戰臨近,民進黨勢必要通過給資方,特別是一向力挺民進黨的中南部中小企業釋放優惠政策以謀取資金與選票支援。因此,雖面臨社會反彈,蔡當局仍強勢再修“勞基法”,對資方意見“照單全收”,資方大佬紛紛表態讚許當局做法。
其二,勞團抗爭不如預期激烈。由於勞工團體對加班議題的意見不一致,底層勞工希望多加班增加收入,而航空服務等高收入群體則希望多休假,這種分裂狀態導致其在抗議“修法”上無法形成合力。“臺灣世代智庫”1月17日民調顯示,49.7%勞工贊成“修法”內容,43.3%不贊成,半數勞工反對“輪班間隔”由11小時縮短為8小時。所以,儘管新“勞基法”引起了社會反彈,但並沒有形成全臺性的抗爭活動。
其三,國民黨從中獲益不大。國民黨是民進黨的主要競爭對手,過去執政時的經濟政策被社運人士抨擊為偏袒資方。黨産被清理後,國民黨全靠大企業家贊助維持運轉,肯定維護企業家利益。民進黨在執政低迷時期修改“勞基法”,國民黨一方面樂觀其成,為將來再次執政鋪平道路;另一方面做做反抗的樣子,增加媒體曝光率。民眾對此看得清楚,認為其偏資的政黨性質沒有改變,僅想以此鬥爭民進黨,因此對國民黨的好感也並沒有隨之增加。多份民調顯示,國民黨政黨支援度僅為20%,雖比之前有所提升,但收效不大,仍落在民進黨後面。
其四,“時代力量”炒作議題的反響不大。“時代力量”與民進黨同為綠營競爭者,在剛開始“修法”時表面裝腔抵制,假哭、淋雨、落跑等,各種演技暗中配合闖關。隨著民進黨民調逐漸走低,“時代力量”開始與民進黨切割,感嘆“真不知道民黨這副嘴臉”。“罷昌案”後,“時代力量”開始賣力表演,絕食靜坐、用肉身對抗警察、臥軌等,極力凸顯捍衛勞工權益的立場。但是,抗議現場門可羅雀,採訪媒體銳減、關注度下滑,罵其作秀者不少,更被批為策略嚴重錯誤。民調顯示,“時代力量”支援度僅有7%。
三、修改“勞基法”將成為民進黨與傳統支援者關係改變的分水嶺
民進黨在野時,因主張勞權、“廢核”、“廢死”、同婚等所謂“左翼”、“進步”的激進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與環保、勞工、青年、農民等社會團體關係密切,也逐漸形成了民進黨的傳統支援者。但執政後的民進黨“選前喊一套、主政做一套”,決策反覆多變、步伐淩亂,諸多競選承諾均無法兌現,如:選前表態反對“美牛”、“堅決不開放美豬”,執政後説“哪有能耐不開放美豬”,還要開放日本“核食”進口,罔顧民眾健康。選前説“勞工是民進黨心裏最軟的一塊”,反對馬當局“減少七天假、實行週休二日”提案,宣佈“還給勞工七天假”;上臺後迫於資方壓力推出“一例一休”方案,接著再修“勞基法”“照單全收”資方意見,完全出賣勞工權益,被民眾譏為“資進黨”。選前極力宣傳“非核家園”神主牌,一味妖魔化核電,全力阻擋核電廠的興建和運轉,執政後短時間內接連重啟兩座核電廠和多個火力發電廠,引發環保團體強烈不滿。選前宣揚“農田水利會會長”由會員直接投票産生,執政後再不顧在野黨杯葛及農民團體反對,以“轉型正義”、有利民眾為幌子強勢通過“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修正草案”,農田水利會長改由當局指派。
如此事例,不勝枚舉。這讓社會團體逐漸看清了民進黨的真面目,嚴重損傷了原支援者對民進黨的信任,也導致了集會遊行數量大增,且呈現出陳抗階層多、規模大、時間長等特點。當然,各種抗議活動愈演愈烈,加深了蔡當局與社會各界的對抗情緒,並導致蔡當局民調呈現斷崖式下跌。長期如此發展下去,民進黨必將被民眾拋棄。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