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奇觀:“執政者”竟變“破壞王”
最近民進黨當局創造了一項“世界奇跡”:臺當局“行政院”主要部門的12位官員的知名度都不到20%,其中臺當局“經濟部長”沈榮津的聲望甚至只有0.8%。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拼經濟”是每一屆臺灣當局的首要任務。然而,民進黨上臺近兩年不僅沒有端出“經濟牛肉”,其強行推出的“一例一休”更引發資方和勞方強烈不滿。蔡當局當不了“建設者”,還成為“破壞王”,實乃臺灣一大奇觀。
評論摘編如下:
最近民進黨當局創造了一項“世界奇跡”:“行政院”主要部門的12位官員的知名度都不到20%,其中“經濟部長”沈榮津的聲望甚至只有0.8%。連綠營自己人都大罵“這樣無名之人怎麼會有威望和政治能量拼經濟”。難怪島內有民調顯示,60%人不滿意蔡當局在經濟建設方面的表現。這些年來,臺灣陷入“悶經濟”,低薪已經成為島內民眾揮之不去的夢魘。“拼經濟”是每一屆臺灣當局的首要任務。然而,民進黨上臺近兩年不僅沒有端出“經濟牛肉”,其強行推出的“一例一休”更引發資方和勞方強烈不滿。蔡當局當不了“建設者”,還成為“破壞王”,實乃臺灣一大奇觀。
蔡英文競選時口口聲聲説要“拼經濟”,但上臺一年後才推出“經濟大計”,美其名曰“前瞻基礎建設”,實際上卻是“經濟大雜燴”,其內容包括綠能建設、軌道建設、水環境建設、數位轉型、城鄉建設等,但能與“前瞻”扯上關係的只有綠能建設和數位轉型,而這兩項在預算中佔的比例還不到10%,大部分的資源都集中在軌道建設方面。這顯然是臺當局打著“軌道建設”的名義,趁機把錢灑到地方去,為2018年地方選舉拉票,從而鞏固政權。最為人詬病的是,這樣充滿爭議的“法案”竟沒有在臺灣“立法院”經過嚴肅認真的辯論和修改就匆匆在藍綠“立委”的打鬥和叫罵聲中過關。
島內輿論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不明白臺灣經濟為何日漸衰頹,看看“前瞻建設計劃”就可一目了然:決策靠的是民粹嗅覺,而不是專業智慧;建設的優先性是取決於政治人物“想要”,而不是民眾的“需要”;計劃過關取決於政治角力,而非各方理性辯析。由此可見,民進黨決策主要以意識形態挂帥,並非從臺灣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五年前,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彼此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市場。大陸服務業較臺灣起步晚,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龐大商機,是臺灣服務業開拓市場的好時機。但當時在野的民進黨“逢中必反”,百般阻撓對臺灣經濟發展有利的“服貿協議”,致使協議未能生效實施。兩年前上臺後,蔡當局又拒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導致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兩岸貨貿協議也被迫中斷。臺灣貨物無法以較低的關稅登陸,從而削弱了競爭力。由於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大大降低陸客赴臺觀光意願,島內旅遊業的生意一落千丈。最近當局又以反制大陸M503航線為由不核準東方和廈航176班兩岸春節加班機,不僅損害大陸臺胞回鄉過年的人道需求,也使本已暗淡的陸客赴臺遊雪上加霜。
作為執政者,蔡當局本應為臺灣經濟添柴加火、注入正能量,但恰恰相反,蔡當局不僅沒有拿出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反而束縛和妨礙經濟發展。看來,臺灣經濟在民進黨執政這四年又要空轉了。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