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港媒:“新南向”政策一敗塗地

2017年12月28日 09:26:00來源:台灣網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臺當局曾經“引以為豪”的“新南向辦公室”將於明年起解散。臺灣輿論早已預言,這個民進黨當局上臺後新設的機構功效不彰,不過就是個“花瓶”。如今當局撙節公務,“新南向辦公室”首當其衝,關門大吉,也是意料之中事。“新南向”政策這一年多來在東南亞地區處處碰壁、進展不順,終落得早早關門,免得丟人現眼。由此,民進黨當局的“新南向”政策也正式宣告一敗塗地。

  評論摘編如下:

  臺當局曾經“引以為豪”的“新南向辦公室”將於明年起解散。蔡當局説,“新南向”政策已從任務規劃階段進入全面推動階段,相關政策也逐漸展現成效,“新南向辦公室”的階段目標比預期更早完成,所以解除任務編組。這番話讓人摸不著頭腦。既然當局稱相關政策已展現成效,那就更應該乘勝追擊、擴大業務,哪有關閉“指揮所”、鳴金收兵之理?莫非“解釋”是為了“掩飾”?其實,早在去年“新南向辦公室”成立後不久,臺灣輿論就已預言,這個民進黨當局上臺後新設的機構功效不彰,不過就是個“花瓶”。如今當局撙節公務,“新南向辦公室”首當其衝,關門大吉,也是意料之中事。

  早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臺灣方面就曾三度推動“南向政策”,促進臺灣與東南亞的經貿往來,但均鎩羽而歸:一方面,東南亞文化與語言相當多元,臺灣長期以來沒有培養相關方面的人才,語言不通增加溝通困難;另一方面,相較于大陸與臺灣僅一水之隔,東南亞地區則相對較遠,從而增加營運成本。最令臺商不安的還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和政治不穩定,不利投資設廠。

  蔡英文上臺後炮製了所謂“新南向政策”,其本質不僅是企圖在經濟上“去中國化”,疏遠與大陸的經貿往來,更打著“經貿、投資”的旗號,謀劃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官方關係”。她曾指出,“‘新南向’政策是臺灣國際關係和對外經貿戰略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通過從多邊到雙邊,從官方到民間,從産業合作、人才交流、區域經貿參與等有系統的佈局,建立雙方長久穩定關係。”然而,蔡英文“挂羊頭賣狗肉”的“如意算盤”難以打響。國際社會普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臺獨”毫無立足空間。此外,中國大陸對東南亞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近年大陸佔東盟國家貿易比重目前已接近20%,而臺灣佔東盟國家比重僅約5%。誰對東盟更重要?答案已是不言而喻。

  臺當局吹噓“新南向”政策推動一年多來展現成效,但對於廣大臺商最迫切需要的與東盟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卻是束手無策。臺灣倘若能加入東盟,則可以較低的關稅進入東南亞市場,從而提高産品競爭力。但蔡當局迄今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自己給臺灣融入區域經濟製造了巨大的障礙。至於所謂“東南亞遊客增加”,在島內旅遊業看來,東南亞遊客購買力不如陸客,人數增加也填補不了陸客減少帶來的損失。

  “新南向”政策這一年多來在東南亞地區處處碰壁、進展不順,終落得早早關門,免得丟人現眼。由此,民進黨當局的“新南向”政策也正式宣告一敗塗地。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