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推動全民加薪 不能只靠道德勸説
臺灣《經濟日報》19日社論指出,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近日與工商界大老會談,請大家幫臺灣勞工加薪;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卻説,薪資應尊重市場自由機制。換個場景,今年10月下旬安倍首相放話希望日本工商界最少明年幫員工加薪3%,日本産業界龍頭的經團連會長,馬上回應説會積極檢討。
社論指出,為什麼日本産業界願意配合加薪,而臺灣則是打臉臺當局,或者説出基本工資五年不漲,就願意配合的附加條件,因為臺灣政府目前只有喊口號與首長的道德勸説,而日本政府則有完整的配套及論述去説服企業,也有並用蘿蔔與棍棒的政策讓企業屈服。
企業在當局施壓下,對員工加薪,首先衝擊的就是企業營運成本,降低經營者的績效。如果臺當局要企業加薪,勢必需要提出一套理論,讓企業了解加薪雖然短期內會提高營運成本,但是長期而言會使企業獲益。安倍政權在2012年底再度執政後,就開始要求企業加薪,並在隔年提出一套“經濟好迴圈”的論述。
社論表示,安倍説,因安倍經濟學“三支箭”的成功,企業收益增加,因此希望企業將利潤分享給員工,而員工加薪後會促進整體社會的消費增加,進而使日本企業的利潤再增加,員工因而又可再加薪,這樣社會就會進入“經濟好迴圈”。
安倍的這套理論,頗具説服力,很可惜無法直接套用臺灣。根據聯合國資料,2016年日本的貿易依存度(進出口占GDP比率)只有25%,在全世界207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91名,而臺灣的貿易依存度高達105%,排行第15名。相對於臺灣經濟高度依賴進出口,日本是一個內需比重高的經濟體。
社論指出,換句話説,日本企業的營運高度依賴內部市場,臺灣則不是。因此日本政府要求企業加薪,增進內部消費,確實會使企業受益,臺灣則影響有限。以領導企業為例,日本經團連內的重量級企業,不管是汽車或電機企業,業績皆高度被內需市場所影響,而臺灣的重量級企業臺積電或者鴻海,核心業務是全球代工,臺灣內需市場對其業績影響有限。
再者,臺積電股票有八成是在外資手上,如果臺積電配合臺當局加薪呼籲,降低了營運績效,股東們是否認同,恐怕是另外一個問題。所以臺當局要企業加薪,一定要先建立一套論述,讓企業認可加薪至少可以增進長期營運績效,否則企業們是很難以“做功德”,去跟股東們交代。
社論中説,如果短期內,臺當局無法提出讓企業信服的加薪理論,拿出政策也是個辦法。目前日本的企業法人所得稅率平均是29%,明年度配合政府加薪3%政策的企業,最高法人稅可以降至20%。實際內容是,大企業如果同時進行設備更新投資,與調升員工薪資3%以上,調薪總額度的最多20%可以抵扣法人稅。佔日本企業數高達99%的中小企業,優惠更為豐厚:中小企業調升員工薪資2.5%以上,並且達成其他指標者,調薪總額度的最多25%可以抵扣法人稅。此外,對於沒有員工加薪,以及進行設備投資的企業,另新增加稅條款。如此蘿蔔與棍棒齊用的政策下,預計明年日本企業將掀起加薪潮。
社論認為,如此減稅,安倍政權難道不擔心政府稅收不足嗎?安倍敢如此大膽推出加薪減稅政策,有兩個背景。首先,安倍經濟學的“三箭”讓日本經濟進入戰後史上第二長的經濟擴張期,政府稅收口袋滿滿。日本政府今年度稅收超過57兆日元,預計明年度將超過58兆日元,是泡沫經濟時代以來的新高。
此外,現在日本企業手上握有的現金為210兆日元,比安倍經濟學開始之初增加了25%。這些現金如未善加利用,對經濟毫無貢獻,也因此安倍才誘導企業為員工加薪並且加強國內投資,這兩者皆可創造國內需求,促進經濟活力。
社論強調,比較加薪政策,日本政府有理論、有政策、有魄力,日本勞工明年可以過更好的日子。臺灣目前只有道德勸説,島內勞工應該是嘆氣連連。眼前臺灣的“所得稅法”正在“立法院”審議,臺當局別忘了手上有政策工具可以用啊!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