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通史序》礙了誰的眼?

2017年11月02日 11:03:13來源:台灣網

  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10月29日召開課審大會,決議普通高中的文言文推薦選文,研修小組提15篇推薦選文名單,僅《臺灣通史序》被替換為《鹿港乘桴記》,其餘14篇不變。

  臺灣《中國時報》近日發表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的評論指出,臺灣高中的課綱課審會定案,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比例從原本的45%—55%,降為35%—45%,推薦選文篇數也同步調降為15篇後,29日又進行了推薦選文內容的評議。大家都非常清楚一件事,課審會最“礙眼”的一篇課文就是連橫的《臺灣通史序》,務必去之而後快。結果也不出所料,洪繻的《鹿港乘桴記》取而代之。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臺灣課審會不選《臺灣通史序》的理由是《臺灣通史》文中有“開山撫番”一詞,有侮辱臺灣少數民族之嫌。但若證諸之前普高分組課審委員的網路選文,類似“土番蠢爾本無知”等詞語比比皆是,都有臺灣少數民族團體出來力挺,表示無妨。則“開山撫番”一詞反而並無價值論斷,只是以當時語言陳述事實而已。

  所以,語文老師們都心照不宣,這篇文章原罪有二:一、史觀;二、作者。

  每次看到“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不禁佩服連橫確實有遠見,知道歷史的重要,“史不可滅。”但連橫刻苦成書之時,絕對沒想到此書竟對他連家的影響如此深遠。這麼一篇鏗鏘有力的好文章,今後卻再無緣與臺灣學子見面!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這段話數十年來感動無數學子,既追念祖先度過險惡“黑水溝”的堅毅,也更珍惜腳下這塊安身立命之處。

  但依照臺灣某些人的史觀來看,這篇文中有“起自隋代,終於割讓”一詞,把臺灣和中國大陸的聯繫追加到千年以上,更是政治不正確。所以《臺灣通史序》一定不能留,絕不能讓它影響民進黨當局正在努力構建的“新臺灣史觀”啊。

  犧牲慘重的又何止臺灣的語文?高中歷史領綱連《中國史》都犧牲了,而以主題討論實作的《東亞史》取代。有位歷史教授説得好:這是歷史教育的淺薄化、零碎化、虛無化。淺薄零碎虛無導致混亂,於是人云亦云,任人擺布。這也許就是執政的民進黨的用意吧。至於青年須具備豐厚的知識底蘊、清晰的邏輯思辯能力才有未來的國際競爭力,這個教育的上位思考在歷史領綱中完全看不到。

  教育主體的是學生,臺灣這種淺薄零碎虛無混亂的狀況,真正犧牲慘重的不是課綱,而是臺灣未來的青年世代。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