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臺獨”擋不住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大潮

2017年10月13日 08:24:13來源:台灣網

  在大家的期待中,蔡英文10月10日發表了演説,基本上延續了她去年就職演講的內容和調性,沒有太多新意。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文化大學臺灣發展與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的評論文章指出,蔡英文上任以來,不斷推動“文化臺獨”,用主觀意志來對抗客觀形勢的推移。大陸方面看穿了蔡當局的兩面手法,用經濟社會融合的向心力,包抄“文化臺獨”的離心力。這場“文化臺獨”和經濟社會融合的博弈會有什麼樣的結局?

  評論摘編如下:

  在大家的期待中,蔡英文10月10日發表了演説,基本上延續了她去年就職演講的內容和調性,沒有太多新意。尤其在兩岸關係的處理上,仍是“維持現狀”的老調,不肯接受“九二共識”和做出“兩岸同屬一中”的宣示。坦白説,兩岸關係看來仍將是“一致性、可預測”的悶局,找不到良性互動“可持續性”的突破口。

  蔡英文在演説中雖然重申:“我們的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不過,又附加了一句“但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意思是她的“維持現狀”之説已經向大陸釋放了最大的善意,如果大陸還不積極正面響應的話,那就是在打壓臺灣。

  稍微有點概念的人都曉得,兩岸消長十分明顯。在客觀形勢上,臺灣一直跳脫不出原地踏步的格局,喊價的本錢越來越少;大陸則隨著綜合實力的增長和世界格局的變化,對於國際秩序的話語權不斷增加。一消一長之間,大陸有更厚實的底氣堅持立場,守住處理兩岸關係的底線;相對地,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之説則底氣越來越虛,越來越像自我安慰的獨白。這種消長之勢,目前看不到翻轉的契機。

  或許是察覺到客觀形勢越來越不利於“臺灣獨立”的走向,所以,蔡英文上任以來,不斷推動“文化臺獨”的作為,希望進一步打造“天然獨”的環境,培養更多的“天然獨”年輕世代,用主觀意志來對抗客觀形勢的推移。所以,儘管大陸媒體和網民對於“文化臺獨”的舉措一片殺伐之聲,但蔡當局還是我行我素,假裝看不見、沒聽到,以鎖臺心態來應付外在形勢的風風雨雨。

  大陸方面看穿了蔡當局“言辭上釋善意、行動上搞‘臺獨’”的兩面手法,所以,官方互動“硬的更硬”,堅壁清野,斷絕接觸;民間往來則“軟的更軟”,開拓“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路徑,不斷向“青年一代”和“基層一線”釋放利多,讓臺灣同胞在大陸逐步享有國民待遇。用經濟社會融合的向心力,包抄“文化臺獨”的離心力。

  這場“文化臺獨”和經濟社會融合的博弈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從大陸後續發展基本向好,“一帶一路”風生水起,和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前進大陸找尋明天看來,“文化臺獨”是擋不住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大潮的。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