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研發如何“跑過”病毒

時間:2015-02-09 16: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埃博拉疫情自去年3月暴發以來,已致8000多人死亡,大量人畜感染。正當科學家對埃博拉疫苗的研究有所突破、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時,研究人員發現,埃博拉病毒正在發生變異,甚至可能導致目前的藥物失效。疫苗的研發為什麼比病毒變異“慢半拍”?埃博拉疫情已出現近40年,為什麼遲遲沒有特效藥和疫苗問世?

  要回答上述問題,還得先從疫苗説起。

  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等)及其代謝産物,經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轉基因等方法製成的、用於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製劑。目前,用於人類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種,根據技術特點,可分為傳統疫苗和新興疫苗。前者以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為主,後者以基因疫苗為主。

  研究發現,埃博拉病毒的主要靶細胞是血管內皮細胞、幹細胞、巨噬細胞等,通過抑制天然和獲得性免疫應答反應,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多臟器損傷以及嚴重的發熱、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狀,重者可致死亡。埃博拉病毒對熱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溫及4℃存放1個月後,感染性無明顯變化,但在60℃條件下存放60分鐘、或在被紫外線、γ射線照射或者煮沸5分鐘即被滅活。

  埃博拉疫苗和藥物的研發延宕至今,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埃博拉病毒屬於生物安全四級病原體(級別越高越危險,艾滋病病毒屬於三級),對該病毒的操作需在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進行,包括實驗動物接種、細胞培養、病毒分離等。世界上擁有這種級別實驗室的國家和地區本來就不多,導致開展研究的難度加大。

  其次,相較于艾滋病、結核等疾病,埃博拉病毒致死的案例要少得多,且傳染範圍較小,所以,更多的科研經費都投到那些更顯而易見的“殺手”上。

  再次,疫苗的研製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金錢,但埃博拉疫情多發生在貧困的非洲地區,藥企在研製這種疫苗後幾乎不可能收回成本,經濟效益成為疫苗研製的重要阻力。

  最後,一些國家的政府出資支援埃博拉病毒研究,更多的是為了研究如何應對生化武器侵襲,其研究成果很難應用到疫苗研發中。

  不過,埃博拉疫情去年大規模暴發已經引發各國的高度重視,疫苗的臨床試驗速度也大大加快。目前研發中的“有希望疫苗”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複製缺陷型疫苗,因其不可複製,所以安全性高,但需要每年定時注射;另一類是減毒複製型疫苗,其效果更顯著,往往只需注射一劑,但安全性不及前者。如此看來,埃博拉疫苗的研發,除了權衡其安全性和高效性,還得與病毒“賽跑”。不過,這已經不僅是科學家面對的問題了,而是各國政府需協同應對的問題。

  《 人民日報 》( 2015年02月09日 22 版)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