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踐行“生態興則文明興”的鐵律特約

2015年01月23日 09:06:00來源:中國網

  2015年首次離京考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第一站選在雲南魯甸地震災區,而第二站則選在了雲南洱海。習近平20日上午來到洱海邊的灣橋鎮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態保護情況,走上木棧道,湖水盪漾,蒼山雲繞,他同當地幹部合影后説:“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乾淨清澈。”他叮囑當地幹部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質。(1月21日新華社)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自然生態的變遷決定著人類文明的興衰演替。”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于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對於這一論斷,該怎樣理解和把握,具體又當如何貫徹和實施呢?

  歷史之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自古以來,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定律。

  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對此,《人類環境宣言》寫道:“人類既是他的環境的創造物,又是他的環境的塑造者,環境給予人以維持生存的東西,並給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會和精神等方面獲得發展的機會。”自然界是人類社會誕生、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類正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不斷積累物質、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的積極成果,從而不斷推進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遙望過去,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古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等古文明無一不發源於水源豐沛、森林茂密、生態良好的地區。這四大古文明曾經都是世界文明的象徵,其繁榮昌盛曾一度令它們站在世界聞名之巔,為世人景仰。正所謂“生態興則文明興”。

  然而,另一方面,生態環境的破壞反過來又會對人類文明的發展造成阻礙甚至致命的毀滅。歷史表明,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後來均因生態環境遭到毀壞而導致了文明的衰落或中心的轉移,其輝煌與燦爛化為了漫天黃沙,被湮沒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之中,只餘下了中華文明一枝尚存。然而,後來,生態惡化給中華文明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自秦漢以來近兩千年來的亂砍濫伐、盲目開墾(大規模的邊防軍“屯墾”和“移民實邊”開墾等)和連年戰亂等人為原因使得原本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的黃土高原變成了溝壑萬千的黃土高坡。輝煌了近500年而堪稱世界之最的樓蘭古城,也因盲目濫砍亂伐等原因導致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河流改道、氣候反常、水分減少和鹽鹼日積而于西元4世紀最終消亡。1950年代,“大躍進”時期,“以糧為綱”的非理性墾殖政策引發了持續數十年的毀林開荒、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等亂象,“大煉鋼鐵”“三線建設”之類的躍進式工業政策也製造了“靠山、隱蔽、進洞”等極不合理的工業佈局,致使我國生態環境遭遇了建國以來第一次集中的污染與破壞。以湖北省為例,上個世紀60至70年代,全省産林縣由46個下降到了32個,成林、過熟林蓄積量比建國初期下降了50%。1980年代中期,在“有水快流”的資源政策主導下,各地掀起了一股亂採濫挖礦産資源的風潮,帶來了資源浪費、環境退化等深重危機,甚至出現了生態難民的惡果。再如,被稱為“長江源頭第一縣”的曲麻萊縣也曾因缺水,其縣城不得不兩次遷址,被廢棄的舊縣城繁華不再,成為了一片荒涼的廢墟。正所謂“生態衰則文明衰”。

  對此,恩格斯早在《自然辯證法》就告誡世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它常常把第一個結果重新消除。”前車之鑒,歷史之訓,值得我們牢牢銘記和深刻反省!

  精髓之要:著力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關係

  精準把握“生態興則文明興和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精髓,關鍵是要妥善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也稱為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關係。對此,可以習總書記提出的“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宏觀指導。

  第一層次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這是指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都重要,要統籌全局、綜合決策,力求總體效益的最大化,切忌絕對而僵化地厚此薄彼。習近平總書記曾形象地指出:生活富裕但環境退化不是我們的目標,但山青水秀卻貧窮落後也不是我們的目標。要注意的是,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但與此同時,也要防止出現過度建設和不當建設的問題。譬如,中央巡視組點名批評的江西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就在生態建設上存在“脫離實際”和“好大喜功”的非理性問題。

  第二層次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這是指不能眼光短淺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而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發展。譬如,貴陽市近年來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為保護生態,2009年拒絕了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不符合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要求的項目289個,涉及資金300多億元。不過,地方上“寧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慣性還很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譬如,青海省為發展本省最大的煤田——木裏煤田,于2013年將作為國家級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黃河支流大通河水源涵養區的祁連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縮小了5%,將原本禁止開發的兩大礦區劃出了該保護區。

  第三層次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指良好的生態環境能直接促進甚至轉化為經濟發展。這是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生態資産,可通過直接和間接利用,轉化為生態資本而産生經濟效益。換言之,我們要將生態環境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實現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共贏。近年來,浙江麗水立足於本地優美的生態環境,實施青山綠水轉型升級戰略,發展生態旅遊,探索出了一條經濟增長和生態建設共贏的好路子,值得推廣和借鑒。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