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專家講述一戰期間中國人在俄國的艱難歷程

時間:2014-10-30 10:58   來源:新華國際

   中國人在俄羅斯“打拼”的歷史引發俄羅斯學術界的濃厚興趣。蘇聯時期,有關中國人在該國創業史的檔案材料不對外公佈。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開始對外公佈部分上述檔案材料,立即引發了俄羅斯學者高度關注。由於公佈的材料並不少,因此俄羅斯出現大量以中國人在俄羅斯為題材的文章或專著。

   亞歷山大拉林是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問題專家。他有幸成為最早一批接觸到上述檔案材料的俄羅斯專家。2000年,拉林撰寫了短篇歷史紀實《中國人在俄羅斯的歷史》。2009年,他的著作《中國人在俄羅斯:歷史和現代》問世,這部著作不僅系統地總結了中國人在俄羅斯的創業史,還介紹了目前在俄羅斯生活和工作的中國人的現狀。

   拉林在這部《中國人在俄羅斯:歷史和現代》的專著中自然也提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俄國的中國人境遇。在一戰爆發百年之際,拉林接受了新華社記者採訪,從一位權威專家角度如實地還原百年前中國人在俄國的艱辛創業歷程。

   一戰前:遍佈各行各業

   19世紀末,俄國政府啟動遠東邊疆區開發計劃。1891年,沙俄政府開始修建長達數千公里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直到1916年,這條橫貫俄國東西的鐵路幹線才全線通車。

   俄國在開發遠東、特別是在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過程中招募了大批中國勞工。部分中國人步行越過邊界來到俄國,而另一部分則從中國的一些港口通過水路被運至俄國。

   前來俄國的中國工人主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有的當裝卸工人,有的在金礦打工,中國人所從事的職業還包括木工、油漆工、泥瓦工和砌爐工等。

   1910年,在俄國遠東地區金礦和白金礦的務工者中有82%為中國人,俄國人所佔比例僅為17%。此外,還有大量中國人在俄國遠東煤礦、鉛鋅礦、採石場、伐木場、金屬加工廠、磚瓦場、磨粉廠和漁場務工。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因此在俄國遠東工業發展中被廣泛利用。

   有些中國人在俄國遠東地區從事貿易活動,其中當地個體零售貿易幾乎完全掌握在中國人手中。中國人是貿易能手,通過互助和節約成本在競爭中總能戰勝俄國商人。中國商人建立起了非常龐大的商品銷售網路,服務觸角甚至延伸到處於原始森林內的偏僻居民點,這令俄國商人望塵莫及。

   此外,中國近海航運船隊在俄國遠東交通運輸行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中國人在俄國遠東農業、特別是蔬菜種植業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來自中國的移民往往在適宜農業生産的區域定居,在城市周邊種植蔬菜。當時,俄國遠東居民餐桌上的蔬菜主要由中國人供應。

   一戰期間:政府有組織招募

   一戰爆發後,由於大批青壯勞力應召參軍,奔赴前線,俄國明顯感到本國勞動力缺乏,於是開始將目光轉向擁有龐大剩餘勞動力的中國,並著手從中國招募勞動力。根據俄國政府和中國官方達成的協議,俄國應為中國工人提供相對人道的務工和居住條件,確保中國工人享受休息日和最起碼的醫療服務。但由於當時處於戰爭時期,加之一些賺黑心錢的商人主導招募工作,因此這些規定事實上沒有兌現。

   當時,在俄國務工的中國人生活和工作條件非常惡劣,他們廣泛分佈在俄國各地,工作地點包括車裏雅賓斯克地區的煤礦、斯摩棱斯克州伐木場、摩爾曼斯

   克州的鐵路建設工地。中國人在俄國分佈很廣泛,在俄各大城市幾乎均有中國人。

   在俄國的中國人不僅要承受惡劣的工作環境,還遭受中國老闆的盤剝。俄方僱主支付給他們的工資常常被中國老闆剋扣。於是,中國人經常罷工並紛紛逃離老闆魔爪。當時,在俄國歐洲部分“流浪中國人”已經形成特殊社會群體。當局借助俄國憲兵力量收容這些中國人並把他們遣送到俄國相對偏遠的地區,但未把他們遣送回國。

   俄國進步知識分子對中國工人的境遇持同情態度,並思考如何改善其境況。俄國社會民主黨人認為,中國工人的境況是點燃世界革命烈火的“易燃材料”。他們在中國工人中間進行宣傳鼓動,號召他們進行階級鬥爭。

   中國官方同意俄國政府從中國招募勞動力的條件是,被招募者不能參與一戰,不能參與軍備軍需工作,更不能參軍。俄國僱主答應滿足這些要求,但實際上一些中國人甚至直接參與了軍隊後勤保障工作。一些中國人還曾被德軍俘虜,德國人對待中國戰俘的態度比對待俄國戰俘的態度還要差。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