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刊:全球經濟威脅來自歐洲 需推進結構性改革

時間:2014-10-29 08:30   來源:新華國際

  據參考消息10月28日報道英國《經濟學家》週刊10月25日發表題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問題》的文章,文章內容如下:

  目前,全球經濟狀況不佳。美國和英國傳出的消息一直都還不錯,但日本經濟正舉步維艱,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放慢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難以預知的危險大量存在,特別是埃博拉疫情。目前埃博拉在西非已造成數千人死亡,並在更廣的範圍內散播了恐慌的情緒。不過,迄今為止,最大的經濟威脅來自歐洲大陸。

  處於第三次衰退邊緣

  由於德國的經濟增長出現了停滯,歐元區正處於6年來第三次衰退的邊緣。歐元區領導人已經浪費了由歐洲央行行長馬利奧德拉吉承諾“盡一切可能”挽救歐洲單一貨幣所帶來的為期兩年的緩解期。法國和義大利回避結構性改革,而德國仍過於強調緊縮政策。歐洲8個國家的物價正在下跌。歐元區的總體通脹率已跌至0.3%,很可能在明年出現負增長。這個幾乎佔到全世界經濟産出五分之一的地區正在朝著經濟停滯和通貨緊縮的方向邁進。

  歐洲內外的樂觀人士經常以日本為例。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末出現通貨緊縮,對其自身及全球經濟都産生了不利影響,但這種影響並非災難性的。歐元區所構成的風險要大得多。和日本不同的是,歐元區目前面臨的局面不是孤立的:從中國到美國,通貨膨脹率都低得讓人擔心,而且還在不斷下降。此外,與日本社會不同的是,歐元區難以團結在一起。從義大利到希臘,債務負擔都在激增,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會落荒而逃,民粹主義政治家會越來越得到認可,而且,要不了多久,歐元就會徹底崩潰。

  通貨緊縮破壞性更大

  雖然許多歐洲人、特別是德國人從小到大就怕通貨膨脹,但通貨緊縮造成的破壞可能更大。如果人們和企業預計價格會跌,就會停止花錢,而隨著需求的萎縮,債務違約的情況就會增加。大蕭條時就是如此,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初的那次經濟蕭條對德國的影響尤為巨大。

  因此,令人擔憂的是,在央行設定了目標通脹率的46個國家中,30個都沒有達到目標。有些價格的下跌是可喜的。尤其是不斷下降的油價,這能提升消費者的收入水準。但是下降的物價和停止的薪酬更多地要歸因于需求的疲軟,而且在富裕的經合組織國家,大約4500萬勞動者處於失業狀態。投資者開始預計甚至像美國這種目前經濟狀況良好的國家也會出現通脹水準下降的情形。更糟糕的是,許多國家的短期利率已經接近於零,因此央行不能用削減利率的方式來推動消費。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量化寬鬆以及其他相當於印鈔的做法。

  結構性改革難以推行

  歐洲大陸的經濟存在許多嚴重的潛在問題,從不容樂觀的人口統計數字到沉重的債務,再到僵化的勞動力市場。但是它也犯了一些巨大的政策錯誤。法國、義大利和德國一直回避有助於經濟增長的結構性改革。由於德國過於堅持財政緊縮政策,再加上歐洲央行的怯懦,使得歐元區尤其容易受到通貨緊縮的影響。即便現在,在各國經濟出現萎縮的情況下,德國依然一門心思地要求各國政府減少赤字,而它對放鬆貨幣政策的反對意味著歐洲央行在量化寬鬆方面所採取的行動遠遠少於其他大型央行,這樣的局面顯然讓德拉吉感到絕望。

  如果説這種漸進主義做法過去有其合理性,那麼現在,這種合理性正慢慢消失。歐洲央行需要開始購買主權債券。德國總理默克爾應該允許法國和義大利放慢削減財政預算的速度;反過來,這些國家應該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能夠以負的實際利率借貸的德國可以將更多的資金用在建設國內基礎設施上。

  在這種時候,不徹底的解決辦法只會讓危機愈演愈烈。最佳的合法方案是,一方面大幅增加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另一方面讓歐洲央行購買債券。這樣一來,歐洲投資銀行就可以大幅增加在像建設跨境高鐵線路或更加一體化的電網這類項目上的投資。另外一種可行方案是重新界定歐盟關於赤字的規定,從而將投資支出排除在外,這樣一來,各國政府就可以有更高的赤字,這一方案同樣需要歐洲央行作為後盾。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