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不能像德國一樣成為“正常國家”

時間:2014-07-16 10: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安倍內閣解禁集體自衛權,引發國內外的強烈批評和抗議。特別是中國和韓國等東亞鄰國,因為對日本的戰爭罪行記憶猶新,擔心右翼民族主義分子安倍重新將日本引向戰爭,破壞亞太地區的和平,因此抗議尤為強烈。與日本同為二戰法西斯軸心國成員和戰敗國,德國如今卻可以正常參與國際軍事行動,不但沒有引發鄰國的抗議和擔憂,反而還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國家。德國為什麼能夠成功地消除鄰國的憂慮,重新得到國際社會的歡迎和認可呢?日本為什麼不能像德國一樣成為“正常國家”?

  首先,德國在戰後實現了政府和政治制度的新舊更替,推翻了納粹獨裁政權,建立了嶄新的民主國家,對納粹德國的罪行做了徹底的清理和了斷,因此可以有一個全新的開始。

  戰後,德國被美蘇英法分區佔領。四國組成的盟國管制委員會在佔領區推行了去軍事化、去納粹化、去壟斷化和民主化的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通過紐倫堡審判懲治了納粹主要戰犯,取締了納粹組織,根除了其存在的社會根源,同時也對德國民眾起到了教育作用。1949年,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相繼成立。兩個國家的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社會民主黨、共産黨)當年都曾是納粹黨的死對頭,都曾被納粹強行取締、驅逐和迫害。所以,他們上臺執政後,繼續著力清除納粹思想,追查和審判納粹罪犯,將重要的納粹分子逐步清理出政府、司法、軍隊等領域。據統計,到1950年9月30日,德國法庭共審訊完近96萬宗案件,大約61萬人被判刑,其中有2.3萬名重犯被判處“終身不能擔任公職”。當然,因為戰後專業人才的極度匱乏,也有一些前納粹黨員重新得到任用,但因為已被“去納粹化”,這些人不再構成危險。

  值得強調的是,德國對納粹罪犯的追查直到今天還在進行。因為聯邦議院在1979年取消了對納粹罪犯的追訴時效限制(原為20年)。因此,對納粹罪犯的追究會無限期進行下去,即便是他們逃到天涯海角、行將就木,一旦被發現,照樣會被繩之以法。

  相比而言,日本的情況正好相反。戰後,美國出於在亞洲反蘇反共的戰略考慮,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沒有追究頭號戰犯天皇的戰爭責任,也沒有徹底清算軍國主義,還讓一批當年的軍國主義分子(岸信介、重光葵、賀屋興宣等)掌管了日本政府。這導致日本不能對二戰罪行進行徹底清算,也未能對下一代進行正確的歷史教育。

  其次,聯邦德國歷屆政府領導人都曾明確、公開並且不止一次地對二戰罪行進行過認罪和道歉。其中,最受世人矚目的無疑是1970年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訪問華沙時的“驚世一跪”。他在向死難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之後,突然自發下跪,並且為二戰死難者默哀。這一舉動感動了無數波蘭人,也引起德國國內乃至世界各國的震動。“華沙之跪”成為德國請求世界寬恕德國二戰罪行的標誌,也讓勃蘭特在1971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德國的知識精英也有深刻的歷史負罪感和自我批評精神。戰後德國出現過有關“集體罪責説”的爭論,即是否每個德國人都要為納粹罪行負責。對此,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表示,所有德國人都要“為我們的政權,為這個政權的行為,為發動戰爭,為我們讓其高踞于我們頭上的領導人的行為”負政治責任。每個德國人都需要進行個人的良心反省,在深刻認識罪行的基礎上經歷一個凈化過程,進而找到真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