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歐洲行再提新絲綢之路戰略構想世界矚目

時間:2014-04-03 18:38   來源:中國網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1日結束對比利時的國事訪問回國。在為期11天的時間,習近平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出席在荷蘭海牙舉行的核安全峰會,並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和歐盟總部。

  在此次歐洲之行中,習近平再次提及新絲綢之路,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

  訪問法國踏訪古代絲綢之路西方終點

  習近平訪問法國的首站安排在里昂。歷史上,里昂是法國曾經的“絲綢之都”,也是古代“絲綢之路”西方的終點,很早就與中國有商貿往來。

  在習近平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中國駐法國大使翟雋接受中文媒體聯合採訪時表示,習主席對法國訪問的首站安排在里昂並非偶然。里昂在中法關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法國的經濟重鎮,里昂和里昂所在的羅阿大區在中法地方合作中也非常活躍。

  專家分析,習近平此次出訪,希望推動新絲綢之路計劃,重建一條經濟走廊,中歐關係將迎來又一個春天。

  訪問德國目睹現代版“絲綢之路”連接中歐

  在訪問德國時,習近平3月29日特別來到位於德國西部北威州的杜伊斯堡港參觀,目睹了一列來自中國的、滿載貨物的列車進站。杜伊斯堡港是世界最大內河港和歐洲重要交通物流樞紐,也是由重慶經新疆跨歐亞直至歐洲的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的終點。

  據悉,這趟列車歷時16天,行駛上萬公里,從中國內地的重慶出發,經過新疆進入中亞,途經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最終抵達德國的重要港口杜伊斯堡。這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通道。每週,有不多於3列“渝新歐”鐵路列車經過這段旅程。這條鐵路成為連接中國和歐洲的現代版“絲綢之路”,是中歐經貿合作廣闊前景的象徵。

  習近平在現場表示,中方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秉承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理念,聯動亞歐兩大市場,賦予古絲綢之路新的時代內涵,造福沿途各國人民。中德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兩端,是亞歐兩大經濟體和增長極,也是渝新歐鐵路的起點和終點。兩國應該加強合作,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杜伊斯堡港是世界最大內河港和歐洲重要交通物流樞紐,希望它能為促進中德、中歐合作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在中國大力提倡構建新絲綢之路之際,德國西部杜伊斯堡港首席執行官埃裏希?斯塔克表示,“渝新歐”鐵路作為一個標誌,彰顯了德國和中國兩國之間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更加緊密的聯繫。

  “新絲綢之路”戰略構想引世界矚目

  絲綢之路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起初指西漢張騫、東漢班超出使西域時開闢出來的通道,因為絲綢為商道上的大宗商品而得名。後來,這一概念成為古代中國對外交流通道的統稱。

  在古絲綢之路概念的基礎上,中央提出了共建“新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去年9月以來,習近平已經三度在重要出訪中倡議構建新絲綢之路。他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後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

  “絲綢之路經濟帶”東牽亞太經濟圈,西係歐洲經濟圈,連接歐亞、輻射40多個國家、覆蓋30多億人口,不僅地域遼闊,而且自然資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潛力巨大。這一戰略構想一經提出,立即引起國際社會各界積極響應,世界為之矚目。

  就在習近平主席出訪歐洲期間,3月29日上午,“絲綢之路經濟聯盟”在烏魯木齊成立。聯盟由亞美尼亞國家發展署、吉爾吉斯斯坦工商會、塔吉克工商會、烏克蘭基輔工商會、哈薩克阿拉木圖工商會、哈薩克卡拉幹達工商會6家國外民間機構和上海進出口商會、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國際商會、新疆華和國際商務諮詢有限公司3家中方民間機構共同發起,並簽署倡議書。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朱鋒此前撰文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集中體現了中國新政府在堅持全球經濟開放、自由、合作主旨下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的新理念,也高度揭示了中國和中亞經濟與能源合作進程中如何惠及其他區域、帶動相關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新思路,更是中國站在全球經濟繁榮的戰略高度推進中國與中亞合作跨區域效應的新舉措。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正在讓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迴響起醇厚、悠揚的“中國聲音”。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