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登揭秘或僅是開始

時間:2013-08-05 13:59   來源:光明日報

  在本年度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新聞大事件當中,讓美國政府顏面掃地的“棱鏡門”事件無疑大出風頭,而挑起這場軒然大波的主角愛德華斯諾登,顯然已經成為本年度位居前列的新聞人物。

  29歲的愛德華斯諾登是一個普通的美國人,但他在擔任美國情報機構僱員期間卻從事過“極其特殊的工作”。他説,由於工作關係,他有機會接觸到美國國家安全局一項代號為“棱鏡”的秘密項目,該頂目要求美國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必須每天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斯諾登在接受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時披露,在過去6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通過進入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九大網路巨頭的伺服器,隨心所欲地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斯諾登證實説,美國國家安全局已經搭建了一套基礎系統,幾乎能夠截獲任何通信數據。這些被盜竊的通信數據大部分都被無目標地自動保存,以備隨時調用。

  6月上旬,斯諾登開啟了“棱鏡門”,拉開了一場全球大戲的幕布。美國史上最“宏大的秘密情報監視計劃”吸引了世人的眼球,牽動了整個世界的神經。美國政府秘密監視本國民眾和世界各個角落的“棱鏡計劃”讓世界為之震驚。自2009年以來,不僅美國民眾受到了美國情報機構“全方位的監控”,美國情報人員也隨時可以“打入”世界各國政府官員、企業家、甚至在校學生的電腦系統。斯諾登説,就他所知,美國在全球進行了6.1萬次的滲透行動,監控目標包括南非和土耳其等西方國家的長期盟國,也有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梅德韋傑夫。中國的數百個個人及機構也是受侵犯者。斯諾登稱,美國一直在實施對歐洲和亞洲國家的竊密工作。美國國家安全局竊聽歐盟併入侵歐盟內部電腦。由於佔據了網際網路及高新技術方面的優勢,美國的竊密手段“高不可攀”。任何從歐洲流向亞太地區或南美洲的網路資料都可以被美國的伺服器監控到,成為美國的囊中之物。

  “棱鏡門”事件驚呆了美國公眾。不管奧巴馬政府對“棱鏡計劃”如何進行辯解,它都使美國國家、政府和總統個人的形象受損。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民權組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起訴聯邦政府,指控後者開展“棱鏡計劃”侵犯了言論自由和公民隱私權,違反憲法,請求聯邦法院下令終止這一監視項目。美國輿論對美國情報機構“毫無節制地增擴監聽計劃”給予強烈譴責,認為以反恐的名義隨意監視民眾,顯然侵犯了公民基本權利。“棱鏡門”事件不僅讓美國政府蒙羞,也嚴重衝擊了美國民眾對奧巴馬總統的支援和信任。《紐約時報》説,在美國民眾看來,奧巴馬已經“不能信任”。

  “棱鏡門”事件惹惱了世界各國。美國對歐盟進行長時間的大規模監控,讓德國和法國深感震驚。德國政府稱美國的監聽計劃是“冷戰之舉”,法國總統奧朗德要求美國立即停止監控歐盟,歐盟官員則要求美方就監控事件立即進行澄清。美國“竊聽歐盟”“竊聽亞洲”“竊聽世界”的舉動無疑是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大醜聞。國際輿論認為,美國政府過去一直自詡為人權和道德衛士,並在網路安全問題上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指責別國對其實施網路竊取和攻擊行動。“棱鏡門”事件表明,美國政府不是人權事業的捍衛者,不是“網際網路安全的守護神”,而是“駭客帝國”的締造者,“網路戰”的發動者,國際關係準則的破壞者,世界人權事業的敵人。

  儘管斯諾登摧毀不了美國政府監控全球的“棱鏡計劃”,但他卻將美國監聽世界的真相告訴了世人。斯諾登被美國政府視為“國家的敵人”,一些政府高官、國會議員咬牙切齒地送給他“叛國罪、刑事泄密罪”等罪名。一些美國媒體也從白宮的立場出發,指責斯諾登的“叛國行徑”。《紐約時報》説他不過是個孤獨的泄密者,《華盛頓郵報》認為,稱斯諾登為英雄是大錯特錯。

  但國際輿論卻對斯諾登充滿讚譽和同情。英國《衛報》認定他是美國“新一代愛國者”,在他面前,美國政府應當感到羞恥並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深刻反省。斯諾登不畏強暴,揭露真相,並相信可以用這一方式來維護世界和平。他代表的是能夠深刻反省冷戰思維的新一代美國年輕人,他們反對戰爭,渴望和平,反對政府侵犯公民隱私的惡行。斯諾登用“不惜個人巨大代價的英勇努力”揭露了美國的“棱鏡”監聽項目,這一行為讓世界“變得更好更安全了一些”。——正是基於這一判斷,一位瑞典教授提名斯諾登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8月1日,俄羅斯批准了斯諾登的避難申請,持續了近三個月的“棱鏡門”事件似乎正在落下帷幕。但就在斯諾登離開機場前往某個安全之地的前一天,英國《衛報》又公開了由他洩露的美國國家安全局另外一項被稱為“X關鍵分”的監控計劃。這項始於2008年的監控計劃“觸角最廣”,幾乎可以涵蓋所有網上資訊,可以“最大範圍地收集網際網路數據”,包括電子郵件、網站資訊、搜索和聊天記錄等等。據説,美國情報機構可以通過這一監控項目對個人的網際網路活動進行“實時監控”。看來,斯諾登的“揭發和批判之舉”或許真的是剛剛開始,世人根本無法想像美國政府指揮的世界頂級駭客行動規模到底大到何種程度。(汪嘉波)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