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右翼思維” 日本政壇病得不輕

時間:2013-07-11 14:49   來源:解放軍報

  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公然拋出“歷史自豪論”。9日,日本出臺2013年度《防衛白皮書》,妄稱中國的動向是地區和國際社會的擔憂事項。最近3天,日本接連發出不負責任的聲音,這值得世界特別是亞洲各國高度警惕。

  眾所週知,日本侵略者發動的戰爭給亞洲鄰國帶來了深重災難。安倍上臺後,不去思考如何改善同鄰國的關係,穩定東亞局勢,反而屢屢大放厥詞,煽風點火,製造緊張。這次安倍拋出“歷史自豪論”,就好比一個被告在法庭上聲稱為自己的罪行感到自豪一樣荒唐。尤其是安倍選在“七七事變”76週年紀念日這天張嘴,顯然是有意刺激和挑釁中國人民的感情。

  安倍拋出有悖常理的謬論,只能證明他病得不輕。而日本新版防衛白皮書中大肆渲染“中國威脅”,則説明不僅安倍有病,部分日本政客也病了。那麼安倍和日本政客的病因是什麼?這要從日本戰後的政治生態説起。

  日本戰敗後,一直沒有一個健康的政治氛圍。保守政黨自民黨長期執政,表面上看似穩定,背後卻是無序與混亂。自民黨對日本右翼分子的錯誤行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得日本右翼勢力潛滋暗長、生根發芽。長期以來,日本國內的右翼分子拒絕反省戰爭罪責、妄圖復辟軍國主義,但懾于《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和平憲法等法律文件,只能採取回避、抵賴等方式,推卸戰爭罪責,比如否定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細菌戰等史實,以及宣稱日本應該丟掉歷史包袱,不要過多關注“昭和戰爭”。安倍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也是因為有了其右翼前輩的鋪墊。

  上世紀90年代自民黨下臺後,日本政壇陷入混亂,首相如同走馬燈一樣更換,已不是正常國家應有的狀態,長期穩定的外交政策根本就無從談起,這就導致了中日關係的週期性波動。小泉純一郎執政期間,中日關係降到冰點,安倍晉三在第一任期便主動訪華,修復關係,之後福田康夫又開始了“迎春之旅”,但麻生太郎上臺後,中日關係又變得微妙起來,等到民主黨的鳩山由紀夫上臺後,兩國關係才有所緩和,可是繼任的菅直人又一度使對華外交陷入僵局。安倍重登首相寶座後,疏于反省,不斷挑戰中國底線,令兩國矛盾日益尖銳。

  更為重要的是,日本當前的政治混亂,基本都是內生性和自發性的。近20年日本經濟的低迷不振使得政界人物越發認為對華強硬才能撈取更多政治資本,他們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使右翼主張成為日本對華外交政策的基調,造成了今天政客們“瘋話亂説、舉止乖張”的局面。

  安倍在第二任期內以極不負責任的言行與僵化的外交政策將日本帶入歧途。如果日本政界還不放棄“右翼思維”,日本政壇的“怪胎”會越出越多,亂象會愈演愈烈,恐怕未來的日本會像制動失靈的卡車一樣橫衝直撞,最終駛向災難深淵。(武養浩)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