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傷中非關係很可恥

時間:2013-04-11 13:2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非期間,不僅簽署了包含一批有利非洲國計民生大項目在內的40多個合作文件,而且宣佈了包括加強對非援助、投融資合作、職業人才培訓等內容的一系列支援非洲的措施,並強調中方將繼續不折不扣落實承諾,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旨在幫助非洲國家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多元、自主和可持續發展。

  遺憾的是,如此友誼和合作之旅,仍被一些西方媒體不假思索地繼續貼上所謂“新殖民主義”的標簽。在過去的十多年裏,由於中非關係的快速發展,感到中國人動了自己在非洲的“奶酪”的一些西方政客、媒體和非政府組織開始把聚光燈對準中國政府、公司乃至個體戶在非洲的一舉一動,用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來觀察中國人在非洲可能産生的任何瑕疵——如把一些負面的公司個案渲染成帶普遍意義的國家行為——用變色鏡把正常的資源開發合作描繪成“資源掠奪”,用牽強附會的邏輯把中國的“不干涉內政原則”與部分非洲國家民主和人權事業發展滯後相聯繫。

  而事實上,非洲之所以能從一個十年前“無望的大陸”成長為一個當今“崛起的大陸”(英國《經濟學家》週刊在2001年和2011年關於非洲發展的封面文章標題),主要得益於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之間建立的日益緊密的經濟聯繫。

  南非標準銀行2013年2月最新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近年來金磚國家同非洲之間的貿易增速遠高於它們同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增速。2012年金磚國家同非洲的貿易總額達到3400億美元,在過去十年間增長了10倍以上,預計到2015年金磚國家同非洲的貿易總額將超過5000億美元,這其中約60%將由中非貿易構成。

  中非貿易和物美價廉的中國日用工業品為非洲人提供了買得起的商品,客觀上提高了當地民眾的生活水準。也正是由於與中國貿易的大幅增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近年來取得了近6%的年均經濟增長,成為全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僅中非貿易一項近年來對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達20%)。中國等金磚國家與非洲的發展呈現的是一種共生共榮的關係。

  在政治層面,“民主”、“人權”和“良政”也不是任何國家的私有産品和專利口號,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民主”和“人權”並不是建立在沙基上的海市蜃樓,不可能通過漂亮的口號和一味的鼓吹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它必須建立在經濟發展以及人民教育水準和法制、民主意識提高的基礎之上(實際上西方自身也是經過了數百年的努力才達到了今天的水準)。因此,中國在非洲大力發展經貿合作,幫助非洲國家大規模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減少貧困,大力開展對非人力資源培訓等等工作,實際上就是在夯實非洲實現民主和良政的經濟基礎和人力資源基礎。

  習近平此次外訪時曾形象地指出,“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奉勸那些腦袋仍停留在冷戰時期的“新殖民主義論”者,摘掉落後的意識形態有色眼鏡和過時的“零和”冷戰思維,多用發展和共贏的新思維來看待中非關係。(賀文萍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所研究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