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

時間:2013-04-02 11:16   來源:人民日報

  美國學者黛博拉布羅蒂加姆所著《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一書,深入介紹中國對非援助和經貿合作情況,認為中國自身發展的成功以及長期對非援助和經貿合作,使中國在非洲享有良好聲譽。總體看來,書中有如下觀點。

  首先,中國是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捐助者和戰略夥伴。中國對非援助與經貿合作在內容和標準方面均不同於西方。中國的援助重點在基礎設施、生産和獎學金等領域,目標在於降低非洲高昂的生産成本、提升當地發展能力,創造當地就業。中國認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是解決衝突與不穩定的最好方法,一貫堅持援助是一種夥伴關係而非單方面賜予。中國與受援國平等相待、互利共贏,避免了西方國家提供援助時所持的家長式作風。

  其次,中國尊重非洲政府“主導權”,從未教訓非洲必須如何發展,主張不應對援助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各國應自主尋找擺脫貧困的道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仍兌現了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的承諾。中國對援助項目負責到底,想方設法鞏固已建成項目和確保新項目成長。

  西方有人認為,“中國援助非洲,全是為了石油等礦産資源”。這不是事實。中國在非洲援建公路、橋梁、排水系統、發電站、學校、醫院,同西方殖民時期主要連接礦山和港口的基礎設施不一樣,這些設施很明顯不是為了攫取資源。一位尼日利亞外交官説:“中國人正努力參與我們經濟的各個領域。如果你去看西方人,除了石油,還是石油,石油之外,沒有別的東西”。

  一些西方輿論認為,“中國正在加劇非洲的腐敗”。事實是,在中國的援助和以資源為抵押的基礎設施貸款體系中,非洲國家政府可能根本不能直接看到資金。把錢留在中國和以存入代管賬戶的自然資源出口收入為抵押,意味著基本不可能出現那種在一些資源豐富國家經常會出現的大規模貪污現象。

  亦有西方人懷疑,中國貸款會導致非洲新一輪債務。現有資料表明,中國的貸款因借貸國的能力而定,非常適合它們償還。比較貧窮的小國一般會獲得贈款和無息貸款。窮國一些盈利性項目以及有還款保證的項目也可獲得貸款。

  布羅蒂加姆的分析無疑是客觀的。針對國際上有些人刻意炒作所謂“新殖民主義”,企圖干擾和破壞中非合作,赤道幾內亞總統奧比昂最近表示:“這是荒謬、毫無根據的指責,非洲對中國懷有信心和信任。中國真誠希望非洲取得發展!”

  中非合作所看重的不僅是援助,中非關係的本質特徵是真誠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發展。這就是“中國龍”帶給非洲的禮物。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