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伊朗“擰緊螺絲”絕非靈丹妙藥

時間:2013-02-26 13:5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月26日,新一輪伊核問題會談在哈薩克的阿拉木圖舉行。此前,由於西方對談判解決伊核問題缺乏誠意,導致“6+1”和談機制有名無實,長期空轉。然而這次會談前,美國難得地開始展示誠意。對此,伊朗予以了積極回應。因此,此輪伊核會談值得期待。

  然而,從種種跡象看,此次伊核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難度甚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伊朗要求西方將解除制裁作為先決條件,而西方不太可能放鬆對伊制裁。從2012年起,歐美對伊制裁首次觸及伊朗石油出口這一經濟命脈。眼見制裁生效,美歐等國更加起勁,日益將經濟制裁視為對付伊朗的“制勝法寶”。2012年12月,歐盟出臺迄今最嚴厲的對伊制裁措施。今年2月6日,美國也出臺新的對伊制裁舉措,“把螺絲擰緊了許多”。

  西方顯然希望通過制裁加碼,迫使伊朗改變在核問題上的固有立場。然而,這種想法顯然是一廂情願。從歷史經驗看,經濟制裁很難動搖一國的戰略目標。伊朗高層已經將發展核計劃視為增強政權凝聚力、確立伊朗在伊斯蘭世界領導地位的必由之路和基本國策,自豪感極強的伊朗民眾更是將核計劃視為民族尊嚴和國家強盛象徵。這種帶有戰略性考慮的目標,遠不是外部經濟制裁所能輕易動搖的。這些年來,西方制裁反而為伊朗培育起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和制裁承受能力。就在此次和談舉行前幾天,伊朗原子能組織宣佈,伊朗在境內發現儲量豐富的新鈾礦,同時宣佈將在未來15年新建16座核電站。指望經濟制裁迫使伊朗核立場軟化,顯然是錯打了算盤。

  更重要的是,經濟制裁本身對伊朗也是“禍福相倚”。儘管西方制裁可能會對當前伊朗經濟造成一定損害,但長遠看,正是西方一輪緊似一輪的經濟制裁,逼迫伊朗不得不建立健全的工業體系,日漸走上工業化道路。例如,伊朗本來是中東地區最大的鋼鐵進口大國,但由於西方頻繁發起制裁,迫使伊朗撥鉅款大力發展鋼鐵企業,計劃在2014年實現鋼鐵自給。由於西方制裁,許多國際航運公司不願承接往來伊朗業務,正因為此,伊朗不得不發展本國造船業。伊朗軍工技術進步更是“逼出來的”。近百年來,中東産油國之所以“富而不強”,屢遭西方欺淩和干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産油國過分依賴石油出口,其他産業難以成長壯大。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拜西方經濟制裁所賜,伊朗才真正有機會擺脫“資源詛咒”,實現逆勢崛起。

  因此,對一門心思“擰緊制裁螺絲”的西方國家來説,面對伊核問題時不妨少一點形而上學,多一點辯證思維。具體到當前,就是格外珍惜這次在阿拉木圖舉行談判的機會,以實質性讓步,換取伊朗的信任和相應讓步。否則,和談失敗命運在所難免。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和談失敗,表面看是“雙輸結局”,實際上西方國家才是最大輸家。這些年來,正是在核談判談談停停的過程中,伊朗核計劃進展迅速,由最初只能加工“黃餅”,發展到現在能生産純度20%的濃縮鈾,建立起完備的核迴圈體系。這對矢志遏制伊核進程的西方國家來説,實在是個莫大的嘲諷。(林文 本報特約評論員、國際問題專家)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