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肉風波”的啟示

時間:2013-02-19 16:03   來源:中國網

  今年1月以來,牛肉製品中摻馬肉的醜聞已經波及至少16個歐盟國家。馬肉是可以食用的安全肉類,因此,“馬肉風波”目前被定性為商業欺詐,而不是食品安全問題,但其惡劣影響並沒有因此消失。

  對以賤充貴的食品摻假行為,中國消費者毫不陌生,甚至可謂是見怪不怪。歐洲版的“挂牛頭賣馬肉”引起國人的興趣,很大程度上與國內食品安全現狀相關,試想,“馬肉”事件若是發生在中國,又會引起怎樣的波瀾?值得我們反思。

  需要為“馬肉風波”負責的,涉及食品加工、銷售和監管等幾乎每個環節,這其實與大多國內曝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原因調查結果並無本質差異。儘管食品中動輒出現有毒有害物質,讓國人神經異常敏感抑或麻木,但沒有證據表明,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有什麼特殊性,導致其治理難度更大。

  為了追逐利益,企業盡可能壓縮成本很正常,而一旦有管理規範上的漏洞可鑽,都可能越過底線。漏洞越多越大,産生的不良後果可能越嚴重。在這一點上,不同地區的企業都談不上“良心”的高下之分。

  很多中國消費者相信,洋貨比國貨好,外國企業在本國生産的産品品質好,到中國來就沒那麼好了。無論依據是否過硬,至少反映了一種市場評價傾向。推其原因,恐怕與國內商業管理環境密切相關,而不能完全歸咎於企業素質不佳。

  事實上,優良“素質”的形成也與環境有很大關係。在嚴格的食品生産、加工和流通環節全面管理之下,企業要生存與發展,必然要不斷提高自身“覺悟”,進而形成相對固定的理念、習慣,從而留給消費者值得信賴的良好形象。

  歐洲“馬肉風波”提醒我們的,不是原來世界各地都有奸商,也不是原來發達國家也同樣有食品品質問題,更不能成為我們對國內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泰然處之的理由,而是無論在什麼地方,企業既是市場主體,同時也是需要警惕的對象,市場監管無論在什麼地方,須臾不可放鬆。

  要知道,馬肉風波涉及的區域,已經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建立了相對較好的市場、企業和産品的形象,仍然無法避免問題。從這場風波中,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即使是歐洲較為成熟與完善的管理體制下,只要出現漏洞,也防不勝防。要保障市場的安全、商品的品質,需要拋棄附著在企業身上的那些不必要的想像。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