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藥門”背後的貿易阻擊

時間:2013-01-10 13:34   來源:國際金融報

  日前,英國《衛報》報道稱,非洲瘧疾無法根除源於假藥,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所銷售的1/3瘧疾治療藥物都是假藥或不符合標準,而這其中許多來自亞洲的中國和印度。

  與此同時,當地時間1月7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又對所謂“中國假藥危害美國”進行了報道。一時間,中國藥品甚至整個“中國製造”被西方推上“審判席”。

  1月9日,《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多位國內外專家認為,新興市場的製造能力正遭遇歐美“再工業化”的挑戰,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增大,此次事件就是將貿易問題政治化、複雜化的一種集中表現。

  中印“被假藥”

  外媒關於“亞洲假藥在非洲”的報道播發後,中國和印度兩國均進行了反駁。印度官方新聞發言人辟謠稱,“沒有假藥從印度流向非洲,不過會對歐洲媒體報道出的問題加以核查。”

  當地時間1月7日,處在風口浪尖的烏干達衛生部副部級常務秘書阿蘇曼盧誇戈表示,“報道不應將醫療服務之事政治化,因為這關乎人的生命。”不排除有人盜用“中國製造”標簽從事非法交易。盧誇戈稱,“此報道恐怕並非出於好意。為什麼報道只提到一兩個國家?報道的記者為什麼不推測假藥來自歐洲?如果探究烏干達市場上假藥的來源,我敢説一定有的來自歐洲,或者‘據報道’來自歐洲。”

  肯亞方面表示,西方媒體報道“有失公允”,不良藥品的源頭可能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這樣的指責顯然“過於偏頗”。肯亞藥品資訊、藥劑和有毒藥品管理委員會負責人史蒂夫齊瑪圖在接受採訪時強調,假藥是一個國際性問題,並不應該針對某個國家、某一地區,或者某種特定藥品。對於主管部門以及決策者來説,消除假藥隱患最重要的是加強藥品監管,加大對假冒藥品的打擊力度。“我們並沒有確切證據來證明中國是假藥的‘發源地’。”齊瑪圖説。

  “中國製造”受損

  儘管通過正常合法渠道進入烏干達的中國藥品沒有問題,但盧誇戈承認,的確不排除有人盜用“中國製造”標簽行非法之事。業內人士也表示,中國青蒿素類抗瘧藥近年來在非洲贏得良好聲譽,一些品牌隨即被非洲一些地下工廠、假藥窩點仿製和銷售。

  此外,還存在真藥因儲存和使用不當,影響藥效而被誤認為假藥。據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賀文萍介紹,中國生産的抗瘧藥需要在規定溫度和濕度條件下避光保存。而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未能夠保證藥品的運輸和儲存條件,影響了藥品的品質和藥效。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要有確實證據來表明假藥的來源地是中國,藥品上是否明確標注了中國藥品公司的産地。有些人和媒體就以此藉口來打擊中國,非洲大使館應該做好詳細調查,向公眾作出交代。

  “中國制藥”之所以遭遇外媒盯梢,與“中國製造”當前遭遇的新挑戰有直接關係。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市場需求降低,我國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壓力在加大,在國際上尋求公平競爭環境以及實施産業升級均存在困難。“中國製造”當前正遭遇歐美“再工業化”與第三次工業革命新挑戰,歐債危機短期內難以有效解決,歐元區的經濟衰退風險正在增加,美國的失業率高企對居民的消費形成了抑制,日本也面臨著出口放緩的壓力,這些因素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所以,不管是“中國制藥”還是“中國製造”今後都必須加大貿易戰略調整。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