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美國聲稱要成為非洲“真正夥伴”令人生疑

時間:2012-08-13 15:1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剛剛花了11天時間旋風般地走訪了9個非洲國家。

  克林頓在到訪的第一站就開宗明義,聲稱此訪要談談美國主張和堅持的“夥伴模式”。用她自己的話説,美國致力於與非洲國家建立“可持續夥伴關係”,其關鍵成分是“民主與發展的結合”;那種允許外人榨取非洲財富,同時不留下任何好處的時代應該畫上句號了;即使帶不來更多盈利,美國也會支援非洲的民主和普世人權,並非每一個夥伴選擇這樣做,美國是這樣的“真正的夥伴”。

  孤立來看,上述言談似無不妥。但與現實對照一下,就發現,這些話變味了:同美國等西方國家近年來針對中非關係所發表的一些言論如出一轍,都是在“不點名”地指責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掠奪資源”、“傾銷商品”、“不顧民生”。這等於在對非關係問題上把中國描繪成“壞典型”,把美國樹立為“好榜樣”。事實上,這兩種形象都同現實相去甚遠。

  中非關係本質上是平等相待和互利共贏的,同“新殖民主義”和“掠奪”根本不搭界。中非經歷相似,都曾深受殖民主義之害,反對外來干涉;願望相似,都渴望實現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追求互利合作。多年來,中國出臺了一系列對非合作舉措,不斷拓展合作領域,雙方政治上相互支援,經貿上務實合作,文化上交流互鑒,形成了中非新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這樣的夥伴關係,給中國和非洲都帶來了利益。中國帶給非洲所需的投資、管理、技術、培訓、援助及價廉物美的産品,幫助當地人民改善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越來越重視協助當地實現可持續發展,使他們的經濟和生活邁上新臺階,真正體現了關心和促進人權。正如衣索比亞總理梅萊斯所説,中國同非洲建立雙贏夥伴關係是非洲開始復興的原因之一。

  這樣的夥伴關係,不搞強加於人,不搞強買強賣,不搞喧賓奪主,不搞指手畫腳。中國不干涉非洲國家內政,不按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將非洲國家分成三六九等。對於什麼樣的夥伴關係才最適合非洲,相信非洲國家自有衡量的標準,非洲人民心中自有一桿秤。

  美國歷屆政府對非政策目標和重視程度搖擺不定。冷戰時只為與蘇聯搞戰略爭奪,冷戰結束後給一些非洲國家亂開“民主化”藥方引起政治動蕩。奧巴馬上臺伊始就承諾要與非洲發展新的夥伴關係,並出臺了對非新戰略。但從克林頓此次非洲之行看,美方打著“民主”旗號,試圖佔據對非外交的道德制高點,但帶給非洲觸手可及的實際利益並不多;美方仍對一些非洲國家採取居高臨下的姿態,並未真正把他們視為平等的夥伴。

  中國無意在非洲與美國搞“零和”遊戲。非洲發展潛力巨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的空間同樣足夠大。中國會繼續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同非洲發展新型戰略夥伴關係。這些原則是真正的夥伴關係應有之義。中非關係的發展已進入“快車道”,這些原則就是“交通規則”。美國要追趕,無可非議,但不應在試圖“超車”時違反上述“交通規則”。

  從這個角度講,美國聲稱要成為非洲“真正的夥伴”,令人生疑。(華益文 作者為國際問題專家) 

編輯:陳睿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