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美國國會表決批准由民主、共和兩黨“大佬”達成的協議,從而避免美國財政墜入“財政懸崖”。美股在新年首個交易日高開高走,道瓊斯指數收高308.4點,為三年來最佳開年表現。
“財政懸崖”之説由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發明”,意指在2013年1月1日,美國在“金融海嘯”期間推出的多項挽救經濟措施到期,如果國會未能就財政收支達成共識,全年將增加稅收5320億美元、削減政府開支1360億美元,合計高達6680億美元———收支曲線皆如斷崖式直線下降,將對復蘇中的美國經濟帶來沉重一擊。
“財政懸崖”是美國經濟復蘇中最大的不確定性,政府未知的增收減支成為揮之不卻的“斷崖”陰影,家庭憂之而不敢增加消費,企業憂之而慎言擴大投資,資本市場憂之而陷入低迷……儘管美聯儲不斷“量化寬鬆”打開貨幣閘門,儘管去年以來的失業率在緩慢走低;但在“斷崖”的陰影之下,美國經濟的復蘇既脆弱又乏力,隨時有重陷衰退的可能。
正因如此,熟悉國會運作和政治生態的人都深信:民主、共和兩黨最終必定達成妥協。正如美國副總統拜登所言:儘管議案中有雙方都不樂見的內容,但“財政懸崖”是大家都不能接受的結果。然而,深信最終達成協定,與如何達成何種協議畢竟大為不同;白紙黑字的議案,至少在短期內排除了“墜崖”的可能;“不定時炸彈”暫時不會引爆,也使美國經濟的復蘇進程不至於突然中斷。在“金融海嘯”期間各大經濟體推出的“救市”措施,近年正陸續退出,美國的財政困境、歐洲的財政貨幣危機、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硬著陸”被視為全球經濟復蘇的三大威脅;如今,中國的“硬著陸”風險基本排除,另兩大風險何時、如何化解正備受矚目。因此,哪怕是暫時的、有限度地離開“財政懸崖”,對全球經濟復蘇都是一大利好,全球貿易(包括中國的對美出口)也不會因此而遭受衝擊。
也正因是暫時的、有限度地離開“財政懸崖”,不確定性依然存在。“金融海嘯”之後,美國社會趨於分化,由此造成利益集團日趨對立,政治對抗漸趨激烈,最終導致公共決策的效率越來越低。就像“財政懸崖”那樣,美國國會不時自設限期玩起“膽小者遊戲”,拿經濟復蘇作賭注,以激烈的政治對抗達成雙方都不滿意的妥協。華盛頓“在剃刀邊緣”的政治角力,讓華爾街看得心驚肉跳,也讓全球經濟忐忑不安。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預算專家裏夫林就認為,“財政懸崖”爭鬥所産生的“心理影響”,使國際社會産生美國無法控制自己經濟的看法;“這對美國經濟不利,對美國的世界形象不利。這使我們不像是一個能為自己命運負起責任的國家”。
這次民主、共和兩黨達成的協議,只是在稅收方面的主要問題得以明確,但在削減政府開支方面還未有共識,還要在未來數月的政治博弈中繼續攤牌。更為嚴峻的是,美國的公共債務已在去年的最後一天觸及國會設定的上限,政府“拆東墻補西墻”僅能維持兩個月;白宮和國會又得在限期內就提高債務上限達成妥協,否則美國政府將會“停擺”……可以預見的是:美國政壇在新年伊始將持續上演類似于“財政懸崖”的狗血劇情。(伊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