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競選連任和習近平當選中國新領導人後,國際輿論十分關注,議論紛紛:中美關係今後究竟會怎樣?是在摩擦中逐步走向緩和,還是走向對抗?“兩國共治”(所謂G2)不行,“兩國共商”(所謂C2)行不行?兩國能否建立“新型大國關係”?
前景謹慎樂觀
中國新領導人習近平去年年初訪美時提出:要把中美關係塑造成21世紀新型大國關係。這是中國領導人站在歷史唯物主義高度的外交大戰略,也是中國向美國釋放的善意和期盼。如果美國領導人有足夠的智慧順應時代潮流,兩國目前“不舒服的相互依存關係”,就可能逐步“舒服一點”,向著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方向邁進。
首先,時代不同了,時代的訴求和國家戰略目標當然也不同了。在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時代,當一個處於“老大”地位的國家衰落、另一個處於“老二”或“老三”地位的國家異軍突起,後者勢必要向前者挑戰,要求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從而引起對抗乃至戰爭。而今,世界處於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大面積興起的發展中大國,有哪一個向美國挑戰、要求取而代之和充當“老大”呢?中國沒有,印度和巴西等國也沒有。它們要求的無非是“平等相待”,以及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明乎此,美國何不以“老大”的身份在世界和平、發展與合作方面多作積極貢獻?
第二,中美在經濟方面相互依存度已越來越深。這是老牌大國之間從來也沒有過的。中美都不應、也不能無視“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這一事實。
第三,美方在構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關係的進程中,雖然不時有些負面行為,有悖於此大局,但總體看來,中美都在不同程度上注意管控分歧。
由於這些基本原因,展望中美關係前景,應該可以比較審慎樂觀,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並非沒有可能。
障礙仍在美方
但要真正實現上述目標,也依然道阻且長。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美方冷戰思維和霸權戰略作祟。
美國政治分析家約瑟夫 奈説得好,相信衝突不可避免的想法,本身就是衝突的根源,“我們現在若是把中國當成敵人,我們可能就為自己樹立了一個敵人”。小布希上臺前夕,在華盛頓舉行的中美日第二軌道對話期間,筆者曾強調,美國只有把中國“如實地當作夥伴”,至少是潛在的合作夥伴,美國才能真正避免製造一個敵人而交一個朋友。這並非無的放矢——美國新保守主義理想家們一直把中國看作潛在、甚至現實的“戰略對手”,與中美兩國關係定位精神背道而馳。
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曾強調,美中之間建設性的相互依存是全球政治和經濟穩定的重要根源,“美中之間的關係必須真正是一種與美歐、美日關係類似的全面的全球夥伴關係”;中國所強調的“和諧”可以成為美中峰會一個有益的起始點。最近,他又進一步指出,只有美中都姿態明確地“不去尋求霸權”,並且“接受對方在全球事務中扮演中心角色的事實”,兩國關係才能持久穩定。布熱津斯基是針對美中能否建立新型大國關係而言的。在“不去尋求霸權”這點上,中國有困難嗎?沒有。美國呢?有!
美國領導人口口聲聲説,只要中國“遵守國際規則”,做“負責任的大國”,美中關係就會好,就會穩定,甚至成為夥伴。問題是,什麼是“國際規則”?二戰後,美國主導制定的《聯合國憲章》宗旨和精神,已是公認的、最具權威的“國際規則”。但美國領導人小布希卻説,美國的權威“高於聯合國”。難道要中國摒棄《聯合國憲章》而去遵守美國的什麼“國際規則”嗎?美國領導人説,某某國家總統已“失去合法性”,應實行“政權更疊”,難道中國也應該“跟進”才算“負責任大國”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美國戰略重心東移,一再強調需要 “亞太軍事再平衡”。中國人聽了很納悶:亞太地區軍事力量什麼時候“平衡”過?一直以來都是美國佔絕對優勢。美國實際上並不是要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平衡”,而是“怕平衡”,怕失去絕對優勢地位從而削弱干涉別國內政的能力。説白了,就是中國綜合軍力增強了,美國在臺灣等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的力量就削弱了。美國“不甘心”,所以要實現“再平衡”,保持它的絕對優勢。
這類事例不勝枚舉。可以明確地説,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美國,“球”在美方。只要美國與中國相向而行,是大有希望的。反之,可能還是“非友非敵”的局面,甚至時不時發生對抗。這是中國非常不願看到的。
(王嵎生 作者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