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之後,日本或將回歸傳統對華路線

時間:2012-12-17 14:27   來源:新京報

  重歸自民黨時代的未來日本政壇,應能保持一定的結構性穩定,對華關係則或將回到自民黨較傳統的對華路線,即經濟上加強合作,政治上堅持己見。

  據新華社報道,16日日本國會眾議院選舉結果顯示,最大在野黨自民黨贏得眾議院過半議席,將在時隔3年多後重新奪回政權。曾自行放棄首相職位的自民黨領導人安倍晉三將在26日特別國會會議上再獲首相提名。

  3年前的立法選舉,民主黨大獲全勝,將“天然執政黨”自民黨從絕對優勢趕到偏安一隅,是因為選民厭倦了自民黨死氣沉沉的門閥政治,投了“自民黨的反對票”;同樣,此次自民黨的大獲全勝,與其説選民選擇了自民黨,毋寧説他們選擇了摒棄民主黨。

  後者上任之初曾被選民寄予厚望,但學生免費、增加家庭補貼、對中小企業減稅、不增加消費稅和取消公路收費等承諾無一兌現,而福島的地震、海嘯、核泄漏三重災難,和政府的拙劣應對更喪盡人心,正如某位選民對“法蘭西24電視臺”記者所言,他們並非相信自民黨,但“那至少是個曾執政過很久、自己也熟悉的黨”,關鍵是“民主黨必須下去”。

  此次選舉是在日中關係緊張、右翼民族主義聲勢浩大的背景下舉行的,右翼臨時組建的日本維新會頻頻活動,自民黨本身為迎合這種潮流,也提出諸如“修改和平憲法”、“改自衛隊為國防軍”、“對華強硬”等主張。

  但投票前夕,這種迎合性的激進右翼主張,在自民黨候選人的口中已變得漸漸淡化,安倍等人開始避免直接談及修憲等敏感問題,甚至直言將“尋求緩和與中國關係”。選前日本《産經新聞》調查顯示,在被問及“什麼是日本當務之急”時,32%受訪者回答是“經濟”,23%是“衛生系統改革”,10%是“稅收制度”,7%是“災後重建”,因此對未來的首相和執政黨而言,能否重振日本經濟才是關鍵,民族主義話題的炒作只能適可而止。

  由此可見,重歸自民黨時代的未來日本政壇,至少在本屆國會的4年任期裏,應能保持一定的結構性穩定,新內閣面對重振經濟、解決債務赤字、修補與鄰國關係、理順日美同盟等一系列難題,將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放在“內務”上,而在外交層面則會相應收斂“選舉姿態”,回歸自民黨傳統的中右立場,在諸如“修憲”等敏感問題上,則會小心翼翼地“一慢二看三通過”。

  至於對華關係,則同樣會“回穩”——回到自民黨較傳統的對華路線,即經濟上加強合作,政治上堅持己見,盡可能不刺激中國民族情緒,並力爭恢復對日本經濟恢復有利的中日密切經貿往來合作,當然,前提是同樣不會刺激日本國內的民族情緒。

  由此可見,指望安倍重任首相後再演一把2006年首次當選時的“對華破冰之旅”,令中日關係柳暗花明、曲徑通幽恐是奢望,但也不應認定,這位政壇門閥出身的“年輕老政治家”,會真的去一一兌現那些選戰中、尤其選戰早期那些和中國有關的刺激性言論,在日本政壇“一極化”、維新會等不能構成有分量一極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