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夢想與困惑中前行

時間:2012-11-09 13:59   來源:環球時報

  “在新德里市區外公路上,諸如‘新奇夢之鄉’之類的樓盤廣告隨處可見。一個典型的廣告牌上,一對年輕夫婦站在修剪整齊的草坪上,廣告語寫著:‘這才是生活!’然而,繼續開車前行,你將發現這裡的生活既不新奇,也沒有人們夢想的東西:動物在骯髒的街道上游蕩,兒童看上去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日前興衝衝地前往一心要當大國的印度時卻感到許多困惑。實際上,同樣困惑的還有印度的多數老百姓。儘管印度一些媒體和政要頻頻掀起一輪輪“成為‘金磚四國’領跑者”的宣傳攻勢,但《環球時報》記者前不久在印度採訪時發現,印度的社會生態有點像五彩的印度紗麗,外表絢麗,但很多人卻仍在為日常生活而掙扎。

  “城鄉結合部”哪兒都有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拋下擲地有聲的豪言:“當今世界上只有美、蘇、中三國雄視全球,第四個大國非印度莫屬。以印度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的。要麼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然而,現實與尼赫魯的理想有很大差距。《環球時報》記者一走出十分氣派的新德里機場,就感覺到了雜亂無章的“城鄉結合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什麼車子都有,大卡車、小貨車、公交車、人力三輪車、摩托車,五花八門的車子疾駛而過,周圍黑漆漆的,照明設施少得可憐。新德里既有氣勢恢弘的中央政府建築群,有豪華高檔的富人區,但更多的是簡陋不堪的貧民窟。富人區都是一棟棟小洋樓,綠色植物滿園;貧民窟卻是鱗次櫛比的小破低矮房子一排排連著,一些高架橋下都搭建了一溜擁擠不堪的小板房和塑膠棚,衣服一排排地晾在鐵柵欄上。

  無論是新德里等大城市,還是像擁有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泰姬陵的旅遊勝地阿格拉以及印度的“宗教聖城”瓦拉納西,各種豪華、漂亮的建築與密密麻麻、雜亂無章的低矮貧民窟緊緊地挨在一起。讓人嘆為觀止的泰姬陵外沒多遠處就是一個臟亂破舊的世界,沿街雜耍、叫賣和乞討的聲音匯成一股洪流。

  讓許多印度學者自豪的“人口紅利”似乎在把多數下一代往貧民窟裏趕。近幾年,由於城市人口大增,印度許多城市房價直線攀升。當地人告訴我們,新德里房價十年漲了五六倍,買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的房子要2000萬盧比(100盧比約合11.4元人民幣)。買不起就租,但租一套二室一廳的房子,地段稍好一些,月租金需要六七千盧比,相當於一個白領一個月工資。高昂的房價讓年輕人望而卻步,想結婚只能住在父母家。那些收入更低的打工者只好住在貧民窟。還有很多人根本沒有住處,家就在馬路邊,隨意用竹竿挑塊塑膠布圍一下就是家。

  “窮人的火車”和“開放的道路”

  由於航班因大罷工被取消,《環球時報》記者包了中巴車從新德里前往達蘭薩拉採訪,不到700公里的路程卻開了將近20小時,其間車子兩次壞在路上,也不知是車的問題還是路的問題。儘管道路坑坑洼洼,沿途關卡設置一點不少,都需要交過路費。《環球時報》記者曾下車隨司機走過高高低低的“碎石子路”去交過路費,看到許多載著滿滿噹噹的大貨車排著長長的隊,望不到頭。

  有印度專家感慨,“我們要有8000英里的高速公路,才能使交通狀況大為改善”。但印度外交部一位資深官員對記者坦言,如果按照全封閉高速公路標準去衡量,印度目前絕大部分的高速公路還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高速路,只相當於中國普通的國道或省級公路。印度公路除了個別路段是全封閉的,基本上是“全開放”的,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行,甚至連牛車馬車都能上。在這樣人車畜共行的“高速公路”上,200多公里耗去5個小時是“家常便飯”。

  有印度學者説,印度何嘗不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但由於受徵地、拆遷建築物、清除非法佔地等原因制約,印度修路速度慢,一座橋要修3年,修一條普通公路更不知要等多少年。1998年,印度政府曾立項修建的“黃金四角”國家高速路發展計劃,全面連接新德里、孟買、金奈和加爾各答四大城市,但到現在也沒有竣工。印度著名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的學者與記者座談時無奈地自嘲道,“放心好了,你們從德里到達蘭薩拉都花了近20個小時,想想我們的登月速度能有多快。”

  走公路“不靠譜”,一直讓印度人引以為驕傲的鐵路也快不到哪去。印度是亞洲最早擁有火車和鐵路的國家,鐵路總里程曾一度雄踞亞洲第一。聖雄甘地曾把火車稱為“窮人的火車”。在老舊的瓦拉納西火車站,曾經歷多次中國春運的《環球時報》記者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不僅在站前廣場和大廳裏,就連站臺前都是密密麻麻的人。一有車抵達,站臺前就會涌起一股“洪峰”,大包小包的人群把記者卷到車上,沒等人站穩,火車門也不關就開動了。為了防止人扒車窗,車窗都安了三四道鐵欄杆。不僅臥鋪上坐滿了人,過道的座位也分上下,據説這樣是為了容納更多的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