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健康帶來繁榮
長期以來,政府、私營部門和基金會一直致力於與重大的健康危機做鬥爭。
就在窮國發展持久的健康體系而言,三者合作取得的成績超過其中任何一方可以獨自完成的程度。以創新的方式開展合作使它們可以創造的益處大大增加。
我的基金會2002年開始致力於應對艾滋病危機,當時發展中國家只有23萬人得到能挽救生命但非常昂貴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今天,由於醫藥行業從低産量高利潤轉向低利潤高産量,這個數字達到800萬人。最近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除南非以外,每位患者每年平均的治療費僅為200美元,這包括藥物、檢查、人員和其他門診費用。而這都是在提高制藥公司利潤率的情況下實現的。
因此,好消息是,我們即將贏得抵抗艾滋病的全球戰爭。
政府、私營部門和基金會這三駕馬車正在設法從長遠角度改善醫療。今年夏天,我在盧安達參與啟動那裏的“衛生人力資源”計劃,該計劃針對醫療保健人員極度短缺的問題。盧安達只有大約633名醫生,卻要治療超過1000萬人口。這項計劃與13所一流的美國學校合作,致力於解決這種短缺:不僅為診所和醫院提供外國專家,而且在當地建立發展一套可持續的教育體系,減少盧安達對外國援助的依賴。
最後,在美國,我們面臨兒童肥胖症的蔓延。解決這個問題的—個途徑是在中小學校提供更健康的飲料。飲料業主動表態要改變現狀,用更有營養的低熱量産品代替高熱量的軟飲。在2009-2010學年伊始,被調查的學校和校區有98. 8%符合這項指導原則,也就是説,向學校提供的高熱碳酸飲料已經下降95%。
三、新能源是好買賣
沒有人否認,世界有太多的地區仍然深陷經濟減速的泥潭,但我們眼前也有一些充滿希望的例子,説明仍然存在重要並且持久的機會。
儘管最近很多人對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提出種種批評,必須記住,在這場經濟危機之前的25年來,全世界擺脫貧困進入中産階級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在世界各地,窮國和富國,私營部門、政府和非營利機構都在聯合技術與資源,構建創新型的合作網路,在推動地方經濟的同時解決氣候變化和貧困等問題。非洲的小農戶紛紛植樹,不僅收穫木材或水果,也可以向世界市場銷售碳信用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