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縮與增長 歐洲何去何從

時間:2012-05-18 11:06   來源:人民網

  在希臘發生的反緊縮政策大遊行、大選結束政府卻難産;在英國發生的執政聯盟在地方選舉中慘遭修理等事態,都讓人們對歐洲國家依靠何種政策從目前債務危機的泥潭中拔出腳來、步入正軌的前景格外關注。在如何擺脫危機、如何實現經濟正常發展的對策上,堅持緊縮派和強調增長派在整個歐洲吵成一片。究竟是緊縮還是增長,成了對全世界經濟學家的智力測驗,一向不甘寂寞的美國經濟學家也在隔洋喊話,積極參與辯論。

  英國朝野及輿論界的緊縮派與增長派也一直在爭論,雙方觀點都很有代表性。英國緊縮派認為, 目前西班牙的失業率接近25%、希臘的自殺率在上升、英國經濟陷入了二次探底。在這樣一片混亂中,“緊縮政策危險、必須打住”的呼聲越來越高。然而,緊縮政策是各國的唯一選擇。因為在當今歐洲 就是左翼也無法假裝相信,赤字財政能永遠持續,所以左翼現在降低了調門,改口爭辯是否“削減得太多太快”。

  對於有人提出的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緊縮派辯稱,這固然是醫治衰退經濟的經典出路與辦法,在正常情況下也不失為好主意,但在目前狀態下的歐洲,它的可行性就應受到充分質疑。堅定的德國緊縮派認為,只有在穩固金融基礎上的增長,才能促使經濟向前發展。具體來説,就是要改變赤字財政的現狀,要削減開支,減少債務。

  主張刺激增長的美國經濟學家則認為,歐洲誤診了自己的癥結,因而設計了錯誤的應對戰略。揮霍性的赤字財政並不是歐洲問題的原因。歐洲債務危機的根源在於,自2008年開始的危機破壞了各國的金融體系,使它們無法發揮刺激與服務作用,並最終導致增長停滯。高額赤字只是病的表徵而不是病因,治標不治本,常常對“病人”更危險。對歐洲也是同樣。因為缺乏增長而導致債務問題惡性迴圈地失控,因而在此前提下越緊縮越錯誤,對於歐洲來説,正確的決策應是刺激增長。

  增長派還通過對不同歐洲國家情況的比較,以及對全球範圍內不同國家的數據進行比較指出,當經濟受到需求不旺制約、安全的短期利率幾乎等於零時,讓赤字減少1%的政策措施,就可能産生1倍或15倍的結果,也就是説削減開支1%就可能使該國GDP增長下降1%至15%。這就意味著實行緊縮政策是不利於增長的。

  看著緊縮派與增長派雙方的這些危機因果分析,很令人擔心辯論最後會否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更令人擔憂的是,歐洲關於緊縮與增長的辯論,開始在演變為反緊縮國家對堅持緊縮政策國家的不滿,一些對歐盟設立嚴苛削減赤字指標不滿的歐洲國家認為,“在債務危機中掙扎的歐洲,快成了德國的歐洲了,整個歐洲的權力似乎都集中到了德國手裏”云云,這種氣氛對歐盟及歐元區的穩定團結來説,是更大的危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對於歐洲各國最急迫的問題也許是如何增長,各國如何根據自己的國情進行調整改革,找到新的增長點。對此,即便是堅持緊縮政策的專家學者們,其實也在為歐洲經濟增長出謀劃策,指出進行結構改革是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唯一途徑,例如改革勞動力稅收政策,政府對雇傭青年人的私營企業給予補貼、克服政府機構官僚主義的繁文縟節,讓中小私營企業能夠活躍起來,為青年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等,這些具體建議對於危機中的歐洲有著更實際建設性意義。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轉機是,在看到法國、希臘大選結果所傳達的強烈反緊縮資訊後,歐盟堅持緊縮政策的領導人,也開始改變口風,關注投資刺激增長的必要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