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再重啟”步履艱難

時間:2012-05-14 14:04   來源:解放日報

  近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無法參加將於本月18日—19日在美國舉行的八國峰會(G8),由總理梅德韋傑夫代為出席。值得注意的是,自2002年被接納為八國集團正式成員以來,俄羅斯總統從未以任何理由缺席該峰會。普京此次以組閣工作繁重為由“告假”,主動放棄就任總統後對美國的首訪機會,引發各方對俄美關係前景的擔憂。其實,自俄格衝突後俄美提出“重啟”雙邊關係以來,始終無法化解內在的結構性障礙。

  其一,思維定勢障礙。今年是冷戰結束20週年,但圍繞著“冷戰思維仍在延續”的爭論似乎並未結束,美國新任駐俄羅斯大使麥克福爾就把自己的職責形容為 “與冷戰的陳規陋習作鬥爭”。與此同時,自普京去年宣佈將再次參加總統競選後,美國把俄國內的人權和政治自由度等問題重新炒熱,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也積極開展俄境內的價值灌輸工作,試圖影響青年一代並複製“顏色革命”模式。出於維繫全球性霸主地位的考量,美國遏制新興大國和崛起中強國的戰略意圖明顯,這也是處理對俄關係時堅持“非敵非友”原則的根本原因。相反,俄羅斯並不接受“冷戰失敗者”的標簽,認為俄對於民主價值觀的追求才是冷戰結束的原因,視“主權民主”為符合其國情的發展道路。俄對於世界多極化和建立更為公平的國際秩序的追求,顯然不符合美國主導下的世界政治架構,兩國在理念上的差異暫時無法調和。

  其二,利益鴻溝障礙。歐洲導彈防禦系統一直是俄美兩國的“心結”所在,雖然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一再表示該系統並非針對俄羅斯,但拒絕俄方書面保證要求的舉動,不斷消耗和試探著俄方的耐心及容忍度,也使得俄美近年來關於該問題的對話步入“死衚同”。當然,反導問題並非俄美之間的唯一爭論點,無論是國際政治、安全和經濟秩序構建的立場,還是中東局勢等重大國際問題,雙方總是呈現針鋒相對的態勢。雖然在反恐和反核擴散等安全領域,美國需要借助俄羅斯,但缺少穩定的經濟聯繫導致雙邊關係的不平衡結構。無法照顧對方關切,缺乏廣泛的利益交匯點,已成為衝突頻發的重要誘因。

  其三,戰略預判障礙。俄羅斯對美國的態度經歷了長時間的磨合調整期。2000年普京首任總統時,曾寄希望於建立穩定而平等的新型俄美關係,特別是在“911”事件後,俄羅斯曾堅定支援美國反恐。但是,美國利用俄政權交替初期的根基不穩,加快推進北約東擴進程,支援“顏色革命”對俄戰略空間形成擠壓。這一系列舉動塑造了普京對美的強硬心理,讓其更為清楚地認識到俄一味示好的戰略誤判,並促使其將利益交換和博弈妥協作為俄對美務實外交的主要手段。此外,“東西並舉”已成為俄羅斯當前對外戰略的主要方向。美國在俄外交中的優先排序已被擱置於前蘇聯地區、亞太和歐洲之後,俄美關係大幅改善的戰略推動力薄弱。

  事實上,無論俄美關係怎樣惡化,都不能改變兩國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關聯性,鬥爭與合作並存的態勢無法回避。但從短期來看,實質性的提升和改善雙邊關係困難重重。俄美關係需要的不是再次“重啟”,而是摒棄冷戰思維,重新塑造互信基礎,並爭取利益上的相互嵌入。(趙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