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在擴張,而非收縮

時間:2012-04-26 10:30   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幾位高級別領導人在4月先後訪問歐洲,北京與歐盟的關係更見緊密了。當前,歐洲的經濟危機尚無好轉跡象,幾年來的經濟危機也在政治層面上影響了歐盟的聲譽和歐洲內外對歐盟未來的信心。歐盟內部關於財政政策的爭吵和行動上的種種不和,更被媒體稱作“歐盟54年曆史上最嚴重的分裂”。

  儘管歐盟當前似乎面臨著重重挑戰,但歐盟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大到不能倒的存在。無論歐盟還是歐元的崩潰都是不可想像的,因為這不僅將給歐盟成員國帶來巨大傷害,也會給世界經濟造成災難。雖然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但歐盟仍然是他們依賴的核心市場。歐盟仍然是全球高品質産品與服務的首要出口地之一。倫敦和法蘭克福仍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

  即使在最壞情況下,一些成員可能不得不退出貨幣聯盟,作為政治聯盟的歐盟也仍會保持強有力的發展。這背後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歐盟成員國深刻認識到,要想扭轉他們作為單獨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和影響力相對下降,必須結成聯盟。儘管一些成員國在處理具體的對外事務時不時會打小算盤,拋開歐盟而採取單邊行動;儘管很多成員國內部都有持續對歐盟表達懷疑的聲音,但本質上所有歐盟成員國,包括對歐盟持“騎墻”態度最明顯的英國,都懂得在日益多極化的世界中只有作為一個強大的歐盟的成員,其長期戰略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維護。

  因此,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歐盟不僅沒有收縮陣地,而是繼續在不斷東擴。去年12月,克羅埃西亞正式簽署了加入歐盟的條約,將於2013年加入歐盟,成為它的第28個成員國。今年3月1日,歐盟又接納了塞爾維亞為歐盟候選國。在經濟危機之中持續擴張不僅是因為中斷這一進程會影響外界對歐盟的信心,更因為擴張一直是歐盟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手段之一。

  除了在地理範圍上的繼續擴張,在經濟危機期間歐盟還雄心勃勃地建立了歐洲外務局,實際上就是歐盟統一的“外交部”。2010年12月起正式運作的這個歐盟“外交部”最終編制將達到7000人,並將在全球絕大多數國家設立歐盟大使館。外務局成立一年多來已開始有了一些成績。例如,它在歐盟制裁利比亞方面的強硬表現,以及在與伊朗的談判中發揮的作用,獲得了歐盟內部和其他一些國家的認可。

  儘管歐盟當前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但歐盟對自己一直以來的“最成功領域”,即軟實力建設方面的信心沒有絲毫受損,特別是在保護和推進人權、民主與法治方面,歐盟認為自己在全球是有良好聲譽的。基於這一自我認知,以及對自身“大到不能倒”的自信,儘管深陷經濟危機,歐盟也不會放棄自認為的優勢和既有政策。經濟危機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與歐盟的交往和合作領域,但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時,在可預見的將來,歐盟在民主、人權等問題上仍將堅持自己的立場,而不會輕易做出讓步。(作者分別是英國“新外交平臺”研究機構主任和該機構特邀研究員【英】山姆哈代 盧宜宜)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