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和英語相遇是一樁美妙的事

時間:2012-04-19 10:24   來源:人民網

  仔細想來,英國對當今世界最大的影響是英語。雖然英國是工業革命的濫觴之地,但通過莎士比亞、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眾多文學大家的經典,英國對世界最具深度與廣度、可能也是最持久的影響力輸出,應該是她的語言文字。作為當今世界最廣泛使用的文字,英語凸顯著英國作為經濟強國所留下的非凡軟實力遺産。英語書籍同堅船利炮一起,成為了改變世界的軟硬兩手。

  “巴別塔”的神話傳説不足為信,但多種語言的産生,卻令世界文化變得如此豐富多彩、生機勃勃。被莎翁稱為“全世界營養品”的書籍,有了多種語言版本,猶如多種維生素的滋養,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修煉了樂觀、豁達的心靈,也成就了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等諸多語言文學美不勝收的碰撞和交融盛況。

  各國書籍的大規模出版與交易,催生了蓬勃的國際書展。4月16日-18日舉辦的英國倫敦書展,是全球英語圖書出版及版權市場最重要的交易平臺,為世界各國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橋梁。

  正如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在倫敦書展開幕式當天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所説,倫敦書展讓優美的漢語和優美的英語相遇,成就了一樁非常美妙的好事。

  對於中國來説,能夠走進包括倫敦書展在內的世界幾大書展,展示數千年古老文化的鮮活魅力,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西方有識之士都了解,在西方工業革命前,中國曾長時間雄踞經濟總量第一的位置。中華文明也是世界唯一在數千年曆史進程中沒有中斷、完好延續的文明,曾讓多少有機會接觸她的外國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不少人為此選擇留在中國,成為用文字向世界介紹中華文化的可尊敬的探寶者。

  此次中國以9年來最大規模的主賓國活動參與第41屆倫敦書展,讓親歷這一時刻的人們深切感受到,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只有一國經濟發展到舉足輕重的程度,其文化才會受到應有的關注與尊重。在倫敦書展“市場焦點”中國主賓國活動的開幕音樂會上,當雄渾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中“東方紅”的旋律在倫敦卡多甘音樂廳響起、當英國男高音斯托頓努力咬文嚼字高唱中文《康定情歌》的那一刻,相信現場的所有中國人心中都會感慨萬千!那種鬱積國人心頭多年的“屈辱情結”,在刻苦耐勞的中國人胼手胝足30多年,積累了3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之後,才終於得到了些許緩釋。中國在經濟實力得到歐美迫不得已的承認後,順理成章地開始了軟實力走出國門的文化自信建設大業。

  文字與書籍是人類的心聲,記錄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成長的歷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有著如此優美語言文字的民族,只有真正實現了文化自信,才能挺直脊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國際舞臺上爭得充分的話語權,在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殘酷博弈中穩住陣腳,最終使自己的文明發揚光大,為世界文化交流貢獻力量。中國以主賓國身份參加倫敦書展,就是用白紙黑字昭告世界:中國是為尋求知音而來、為交流合作而來。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