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伊拉克影響仍然存在

時間:2012-02-21 14:07   來源:人民網

  美在伊戰中有得有失

  對美而言,伊拉克戰爭總體上是有得有失。首先,伊戰是一場失道寡助的侵略戰爭,美在全世界甚至國內失去了道義制高點,甚至美國務院網站上也將伊戰定義為侵略戰爭;其次,伊戰給美造成了巨大的人、財和物損失,是美陷入“失去的十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第三,戰略上,美國內反戰和反思戰爭得失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因為伊戰,美陷入了中東,而失去了亞太;第四,從全球範圍看,因為“911”後的美反恐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打亂了全球化的進程。

  從得的方面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成功推翻了薩達姆政權,清除了美在中東的多年敵手;第二,通過在伊朗西側的強大存在,形成了對伊朗四週的戰略包圍,構成了對伊朗的重要戰略遏制;第三,從地緣戰略上看,美在伊拉克歷史上最大範圍的存在使美進一步強化了在波斯灣的存在,雖然美在該地區形象與聲譽受損,但實際上加強了對中東的控制;第四,伊拉克戰爭不僅改變了伊拉克,事實上對“阿拉伯之春”爆發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第五,從經濟利益看,伊拉克戰爭在耗費大量資源的同時,也為美國內一些特殊利益集團創造了利益,如軍工、能源和安全公司等等。薩達姆政權的垮臺也削弱了個別能源大國對西方能源供應的影響力。

  美軍撤出短期內不可避免地將對伊拉克的政局發展以及安全局勢産生一定影響,這從撤軍後伊局勢最新發展已經看出。從未來看,伊拉克政治上分裂,安全上脆弱,經濟上困難局面可能是長期的,但政治崩盤、陷入內戰的可能性不大。

  伊拉克成多方勢力角逐場 

  未來伊拉克局勢可能呈現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政局動蕩,派別政治愈演愈烈。什葉派與遜尼派分歧擴大,而庫爾德人影響日增,並將扮演中間調和角色;第二,從經濟上看,因政治與安全原因,經濟重建與石油生産步履維艱,但會緩慢向前,伊重回世界産油大國之列來日方長;第三,安全上,脆弱與動蕩不安將是一個常態,加強伊安全部隊能力是一個長期任務;第四,從地區與國際關係看,伊拉克恢復為一個正常國家還有一段路要走,未來伊拉克將繼續成為包括美國、伊朗和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多方勢力角逐的戰場。

  從伊撤軍是奧巴馬上任之初就已確定的既定政策。與布希政府時期相比,中東在美全球戰略中以及伊拉克在美中東政策中地位已明顯下降。

  但美軍撤離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了伊拉克。對美而言,伊拉克仍具多重戰略價值。政治上,伊拉克陷入動蕩混亂有損美聲譽,塑造一個穩定而民主的親美政權符合美地區利益和目標;安全上,必須確保伊拉克不會淪為第二個阿富汗,不成為新的恐怖主義大本營和新的地區動蕩源;地緣戰略上,美在伊保持強大存在將使伊拉克成為遏制和監視伊朗和敘利亞的戰略前哨,保證伊拉克不會“走錯路”,與伊朗、敘利亞形成“什葉派軸心”;經濟能源上,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經濟重建市場巨大,推動美企業參與重建石油業發展,既有利於美減輕援助負擔,也可促進伊安全與穩定。同時,伊拉克作為新的世界石油出口大國的出現也有利於從能源安全上打破或減輕西方對俄羅斯、沙特和伊朗依賴,重建能源供應格局。

  為確保撤軍後美在伊利益不受損,繼續維持美伊“特殊關係”,美很早就多方面進行佈局,強化撤軍後的非軍事存在和影響力。目前美伊年貿易額已由戰前2002年的35.8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約180億美元。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