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IMF治理結構的重要時間窗口

時間:2011-06-07 14:55   來源:人民網

  卡恩辭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後,圍繞新任總裁展開的競爭日漸激烈。熱門人選之一,法國財長克裏斯蒂娜拉加德正在積極奔走新興市場國家尋求支援。在此行的第一站巴西,拉加德即表示IMF應屬於所有成員。而巴西財長曼特加則強調,新興市場國家在該機構決策中擁有更大發言權,是巴西政府支援新總裁的條件之一。其實,拉加德宣佈參選前,IMF中來自金磚國家的執行董事就發表聯合聲明,呼籲IMF摒棄總裁必須來自歐洲地區的陳規,同時讓適當比例的新興市場國家代表進入管理層。

  改革IMF的呼聲由來已久。新興市場國家旨在提高話語權的主張,反映了世界經濟版圖的時代變遷。1990年,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僅佔31%,到2010年時已經上升為48%。按照IMF的預測,不出兩年由這類指標數據反映的世界經濟格局就將發生歷史性的反轉。而且,自2003年以來,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年度實際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連續領先發達國家4個百分點以上。與前者不斷增加的貿易盈餘相比,發達國家逐漸增加的卻是貿易赤字。這表明全球經濟增長的重心和動力在向後起之秀傾斜。然而,IMF在決策權分配的變革方面一直鮮有建樹,體現著一種美歐發達國家主導的秩序,作風日益老邁,無法滿足新興力量的經濟訴求。

  IMF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給受援國家開出的處方至今仍飽受詬病。當時IMF的救援方案全力優先保障境外債權人利益。10年後,在應對美國次貸危機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時,IMF卻表現出相當的矜持,前後形成鮮明對照。過去幾年間,IMF對美歐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危險也渾然不覺。顯然,這些做法不利於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儘管經過2008年的基金份額與投票權改革,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投票權有了進一步提升,但這些變化依然無法撼動美國和歐洲各自在重大決策問題上的否決權,發達國家的投票權仍然超過半數。

  IMF的弊端並不能構成實質性的阻礙,只會促生新的溝通渠道。對任何國際經濟組織來説,重視新興力量的參與至關重要。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一個新的變化就是溝通渠道的豐富。七國集團討論國際貿易、國際貨幣體系等經濟治理話題的功能已經被二十國集團取代,而金磚國家的溝通平臺也在逐步完善。如果不能在權責分配中充分體現多元化要求,IMF在國際溝通和協調中的平臺作用就很難發揮出來。

  現在或許到了需要切實改革IMF治理結構的重要時間窗口。總裁職務的選舉及代表性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如今,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中已經不乏能夠勝任總裁職務的人選,只是在平衡利益方面缺乏歷史經驗的證明。最終的結果依然撲朔迷離,但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説,一些基礎性的準備工作是必要的。譬如,進一步探索和建設可靠的溝通與協調機制,維護國內的貨幣與經濟穩定,在國際組織中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袁增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