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功夫熊貓”看IMF總裁選戰

時間:2011-06-01 14:0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好萊塢大片《功夫熊貓2》正在全球熱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新總裁選戰也引發全球熱議。在離IMF不遠的一家影院裏與中國朋友看《功夫熊貓2》時,筆者感受到,銀幕前的中國人和西方人看待同一個世界的方式相去甚遠。

  IMF新總裁選戰不僅只是表面上的影響力之爭,更是深層次的價值觀之爭。在看《功夫熊貓2》過程中,很多次美國人發笑時,中國人鴉雀無聲;很多次中國人發笑時,美國觀眾卻無動於衷。截然不同的發笑點凸顯出大家在看同一個世界時,會因為文化、母語、思維方式等諸多差異而看到不同顏色。有人説過,中國人會記得誰和自己一起哭過,歐美人會在意誰與他一同笑過。

  誠然,中國已加冕全球經濟“榜眼”,中國赴歐美遊學者日增,但筆者問及美國政、經、學界人士,在他們眼裏中國人最缺乏何種能力,答案最集中的竟然是中國人“講故事的能力”不足。很多國人英文發音標準,但缺乏用西式幽默與西方人講故事、講道理、討價還價並影響遊戲規則制定的能力。當國人在討論為何拍不出國産熊貓“阿寶”時,筆者倒是擔心,即便拍攝出國産“阿寶”,也不一定能在歐美賣座,因為要能連續一個半小時用精妙的雙關語把歐美人逗樂實屬不易。

  今春,聽完國內一位知名經濟學家在華府演講後,在等電梯下樓時,筆者問身旁一位花旗銀行的經濟學家感受如何。他冷冷地答説“用外語抖幽默不容易吧?”顯然,這兩位經濟學家的心理距離並沒有因為這次相遇而拉近。如果把人的能力分為技術能力、人際能力和概念能力三個層次的話,在技術能力層面,中國已經涌現出一批有造詣的經濟學家“想得深”的法國人“想得廣”的美國人與“想得遠”的中國人都有各自的概念能力優勢,但在舞臺搭在美歐、工作語言是英文的平臺上,中國迫切需要一大批能用英語談笑風生、嫺熟溝通的龍的傳人。

  正如英美媒體所評價的那樣,投資銀行家出身的約翰利普斯基是理想的IMF第二號人物,而前總裁卡恩具有的決斷力及超強溝通能力則是國際機構掌門人的必備氣場;對於國際金融航母的掌舵者而言,技術能力固然重要,人際能力更不可或缺。比如利普斯基,據筆者所知,他的幽默感和引導話題的能力堪稱卓越。5月12日,當利普斯基宣佈將在8月底從IMF第一副總裁的位置上卸任時,還是自由身的卡恩高度評價説,他會想念利普斯基的智慧、合作精神和幽默感。

  對於歐洲多個國家支援的IMF總裁候選人法國財長拉加德,筆者4月份在華府的一個研討會上近距離領略到了她的幽默和收放自如的現場控制能力。精通英文的她在大約半小時裏讓現場氣氛始終熱氣騰騰。當主持人問她是否願意超時再接受一個提問時,她對全場舉手的男士説:“我總是願意回答紳士的提問”。當主持人問她是否真想接受紳士提問時,拉加德幹練地答道:“不!”整場研討會在笑聲中融洽收場。在一些媒體看來,拉加德缺乏金融從業背景是一大軟肋,但或許很多歐洲領導人看重了這位律師能用英文引導話題和設置話題的過人能力。

  熊貓“阿寶”和“蓋世五俠”中的虎俠在船頭練拳時,虎俠説自己20年如一日才練就了鐵掌功力,並告訴熊貓阿寶無捷徑可走。中國人的國際之徵就像熊貓“阿寶”的中國之徵一樣,不會是可抄捷徑的坦途,除了繼續做好推進經濟、金融改革等“硬功課”以外,也有很多“軟功課”需提高。《功夫熊貓》能把中國元素烹製成西方人愛不釋手的美味大餐,可算是國人很好的逆向工程啟示錄。(蔣旭峰)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