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墓前,叩問信仰

時間:2014-04-04 09:58   來源:人民日報

  又到清明時節。在這慎終追遠、緬懷先烈的日子裏,人們祭掃烈士陵園、參觀紀念場館、網上抒發哀思。那段難忘的歷史,穿越時空阻隔向我們走來,它滌蕩著心靈,發出了深沉的叩問。

  有人説,墓地是思考人生的最好地方。站在先烈墓前、紀念碑下,許多人常常想到這樣的問題:那麼多烈士正值花樣年華,為什麼甘於拋頭顱、灑熱血?是什麼樣的力量引領著他們、支撐著他們?

  對此,鄧小平同志早就一語道破:“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信仰,正是破解歷史密碼的鑰匙。夏明翰無懼死亡,因為堅信“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彭湃放棄“鴉飛不過的田産”,因為嚮往“千家興,萬家好”的新世界;方志敏情願“為了蘇維埃流血”,因為心中有一個“可愛的中國”。讀懂了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理解先烈們的全部奮鬥。

  有人會説,時代不同了,説信仰、談理想是不是過時了?固然,身處和平年代,我們很難遭遇血與火的危難、生與死的考驗,但是,先烈們提出的人生課題卻是永恒的。為了千千萬萬人的幸福,他們拋家舍業、棄官絕祿,勇往直前以赴之,斷頭流血以從之,不也在拷問今天的人們尤其是黨員幹部:如何處理人與我、公與私的關係?怎樣對待名與利、得與失?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才有意義?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過,沒有信仰的指引,何以找準方向走對路?

  “停下來,等一等自己的靈魂”,在今天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類似呼聲越來越迫切。一國之魂,是核心價值體系;一己之魂,是理想信念。對共産黨人來説,這個魂尤其丟不得。

  現實中,一些幹部“不問蒼生問鬼神”;有的當裸官留後路,隨時準備“跳船”;有的功利熏心,迷醉於陞官發財、聲色犬馬。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就會百弊叢生。正如習近平同志一再告誡的,理想信念就是共産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改革攻堅“敢不敢”、民生實事“幹不幹”、不良作風“改不改”,説到根子上,還是對黨的宗旨和事業“信不信”的問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打開革命史,重溫艱辛歷程,先烈們的青春與熱血、奉獻與犧牲,在歷史的天空中標定了價值坐標、指示著人生航向。以先烈為明鏡,我們更能發現思想上的小、觀念上的病、行為上的垢,更能深入思考“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周恩來同志常説:“想到那些死難的烈士,我們沒有權利不努力工作,沒有權利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先烈為標桿,我們更加深感築牢信仰之急迫、深知使命擔當之艱巨,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這是共産黨人最好的營養劑。

  志之所趨,無遠勿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紅軍戰士浴血奮戰、狼牙山五壯士英勇跳崖、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焦裕祿戰天鬥地驅“三害”、楊善洲拼了老命建林場……一代又一代優秀共産黨人用生命傳承著信仰的基因,詮釋著信仰的力量。越是走近他們,越是自省自勵,那個心靈深處的聲音就越是振聾發聵——“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詹勇)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