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與先烈“對對話”

時間:2011-04-06 16:24   來源:人民日報

  一位曾在南疆軍區任職的將軍回憶説:我不僅走遍了南疆的山山水水、邊防哨卡,而且瞻仰了那裏所有的烈士陵園,每憑吊一次,對我都是一次靈魂的凈化、思想的昇華。

  梨花風起正清明,祭祖掃墓萬家忙。每當這個時候,人們在祭祀自己先人的同時,也不忘追思和緬懷那些長眠地下的革命先烈,對於黨員幹部來説,于情于理更應這樣。

  毛澤東同志稱革命烈士是“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們的事業”的人。一位古希臘哲學家説,為國獻身的英雄,是將生命價值發揮到頂點的人。一個崇尚英雄、尊重先烈,並善於用其事跡和精神教化後人的民族,必定能贏得世人的尊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烈士紀念碑和墓地作為對國民進行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上的無名烈士墓被民眾視為精神聖地,無數新人在這裡舉行婚禮,那裏不滅的火焰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當“幸福”成為這個春天的熱門話題,人們難以忘記那些為奠基幸福生活而獻出生命的先烈。據民政部解放之初的統計,革命戰爭中有名可考的烈士超過100萬人,而無名烈士是這個數字的數倍。他們氣吞山河的氣概,動蒼穹而震寰宇;他們澤被後人的恩德,絲毫不亞於養育我們的親人。緬懷先烈,飲水思源,人們更加懂得和平安寧來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自覺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有人説,墓地是最能讓人參透人生的地方,而革命烈士的墓地“比國王的殿堂還要輝煌”。因為這裡最能觸發關於生與死、得與失、苦與樂、奉獻與索取等人生價值的思考。獨臂英雄丁曉兵有個常去之地,那就是烈士陵園。他的體會是,經常在心靈深處與那些長眠的英烈們“對對話”,就得到了一種支撐,一種安慰,一種心靈上的洗滌。

  那些銘刻在烈士墓碑上的名字背後,也曾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也有兒女情長,也有悲歡離合,許多人甚至青春之花還沒有完全綻放。當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他們或瀝血孤營,或橫刀敵陣,或鏖戰沙場,或昂首刑場,何曾想過什麼功名利祿、待遇回報。與先烈“對對話”,就是以人為鏡,捫心自問,蕩滌心中的塵埃,讓浮躁的靈魂感受安寧,讓抱怨的心態感知豁達,讓世俗的心境感悟淡泊。

  “對話”先烈,我們獲得的不只是人生的鏡子,更有寶貴的精神滋養。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偉大的精神卻可以光照韆鞦。“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先烈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良將不怯死以茍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的英雄氣概、“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屈服”的鋼鐵意志,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永遠銘記和珍藏。常與先烈“對對話”,深刻領悟人生真諦,吸取忠誠、堅韌、無私的精神營養,我們的心靈世界將更加敞亮,步子將邁得更加有力。

  馬克思説:“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清明的祭奠是一種風俗儀式,也是一種精神洗禮,讓我們在追思和感動中,重溫崢嶸歲月,與先烈對話,更與自己對話,重新認識自我和人生,不斷激發前行的動力。(辛士紅)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