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習仲勳等老一輩革命家,緊緊依靠和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出生入死,艱難探索,以大無畏的勇氣和毅力創建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開闢了革命鬥爭的新天地。1935年,陜甘邊與陜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合併為陜甘革命根據地,成為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提供了堅實的落腳點和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習仲勳等共産黨人鍛造革命聖地的鋼鐵心臟的豐功偉績,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懷念。
他以堅定的信念創建和鞏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習仲勳作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在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開展武裝鬥爭長達6年之久,起初組織和領導的多次武裝起義和兵變,由於各種原因大都失敗了。在外遇強敵進攻、內遭“左”傾錯誤的干擾下,他們總結教訓、不懈奮鬥,沒有因暫時的失敗而退縮,沒有被錯誤的路線所動搖,把創建革命根據地作為開展武裝鬥爭的主要目標,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他參與領導陜甘邊蘇區的遊擊戰爭,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壯大了紅軍武裝,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作出了特殊的巨大貢獻。是什麼讓他在經歷了無數次的磨難和驚心動魄的鬥爭後,依然初衷不改。我想,這就是理想信念的強大力量,“革命的理想大於天。”習仲勳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黨和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在人民心中樹起了一座豐碑。
他以為民的情懷發展經濟文化事業。習仲勳把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運用到陜甘邊根據地的創建之中,認為革命是千百萬群眾的事業,只有深入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才能取得革命勝利。他始終以群眾利益為先,和群眾打成一片,在艱難困苦的鬥爭中始終與人民群眾生死與共,建立了血肉聯繫。黨組織曾對他作過這樣的評價:凡是關中的人民,無論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歡他。平時在辦公的地方,每天都擠滿了群眾,群眾總是把仲勳同志看成最知心的朋友。他把搞好經濟文化事業作為鞏固紅色政權的重要工作,興辦小牧場,組織合作社,開設集市,發行貨幣,爭取和歡迎國統區商人到蘇區做生意等,同時廣泛開展破除封建思想、解除陳規陋習、實行移風易俗的社會改造活動,促進了邊區經濟文化繁榮,群眾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由衷支援新生的人民政權。由此可見,只有保持和群眾的血肉聯繫,真心誠意為民辦實事,才能得到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深切愛戴。
他以清廉的作風加強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當選蘇維埃政府主席後,習仲勳傾注超凡的智慧和極大的精力領導根據地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尤其是他把懲治貪官污吏、樹立廉潔政風列為政權建設的頭等大事。對於負責幹部的要求嚴格,違反了紀律,都要施以相應處分。邊區政府成立初期,軍隊和政府機關的經費相當困難,黨政軍的各項開支主要靠打土豪、分浮財解決,不足部分通過市場向農民購買。習仲勳等政府領導更是帶頭執行政府工作人員供給制度,從吃飯穿衣到公文草擬所需筆墨紙張等用品,都由財政委員會統一計劃、統一籌辦,按照每個人的最低需要發給,形成以艱苦為榮的良好風尚。正如古語所雲:“清正在德,廉潔在志。身有正氣,不言自威”。當前,黨員幹部要樹牢為民務實清廉形象,就是要像習仲勳那樣,堅守好清正廉潔這一立身做人的“生命線”。
習仲勳的卓越功勳永載史冊,習仲勳身上表現出的堅強意志、高尚品格永遠值得後人學習。今天,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以習仲勳為榜樣,始終保持堅定的共産主義信念,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正能量。(文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