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真相的耐心和給出真相的信心

時間:2013-07-23 10:4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析突發事件後的輿論傳播,會發現有一個訴求是與突發事件如影隨形的,就是“要真相”。無論什麼事件,只要一發生,網上洶湧的民意肯定都指向一個詞,就是要求政府迅速公佈真相,以最快的速度告訴公眾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出在哪,到底誰是罪魁禍首,到底是城管打死人還是“自己突然倒地死亡”,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導致的大橋垮塌,政府官員在其中充當了怎樣的角色,有沒有腐敗,政府為何未採取措施預防問題的發生?

  洶湧的民意其實預設著一個前提:真相就擺在那裏,事件發生後,政府部門立刻就掌握了真相,然後故意捂著,不告訴民眾。在這種“被掩蓋被隱瞞被欺騙”的想像中,民眾憤怒地敦促政府“儘快公佈真相”。這種“急於想知道真相”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預設的前提往往是錯誤的。

  其實,很多事件發生後,政府並不掌握著真相,知道的並不比普通網友多,也並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件往往都是突發的,無論是大橋垮塌,還是城管打人,政府部門往往也都是局外人,對事情的前因後果並不知情,需要通過調查才能弄清楚。要求政府在事件發生後立刻公佈真相,是不切實際的。

  調查事件真相需要時間,相關部門只能在調查之後,才能給公眾一個交代和答案。輿論和公眾應該尊重事件調查的規律,給調查和還原真相以時間和空間,有等待真相的耐心。

  一個官員曾跟我説過他的苦衷,現在面對輿論急躁的“求真相”的訴求,他有點兒不知所措無所適從了。本地發生了某個事件,如果調查比較迅速,很快就公佈了“真相”,輿論就會批評:為什麼真相公佈得這麼快,是不是想用一個結論來忽悠民眾息事寧人,迅速轉移焦點?如果事件比較複雜,隔了一段時間仍沒有調查結果,輿論也會批評,為什麼真相如此難産,是不是因為觸及很多黑幕,暴露了政府很多問題,所以一直捂著蓋著等著被新的熱點覆蓋從而矇混過關?

  快也不是,慢也不是,到底怎麼辦?

  這個問題上,需要輿論和公眾有等待真相的耐心。很多問題的發生,並不像公眾想像的那麼簡單,好像一發生就能查出原因從而給出真相。比如,當年美國飛機迫降哈德遜河的事故,美國就花了幾年的時間,對每個細節進行了仔細的調查,甚至細緻到機長上機前吃了什麼。調查中,謹慎既是對公眾負責,更是對受害者和當事人負責。這次韓亞航空事故,中國女孩葉夢圓到底是死於飛機墜毀,還是被救護車碾軋致死,調查部門也沒有立刻給出調查結果,而是在嚴謹的分析後才給出的結論:遭碾軋致死。

  很多事件表面上看很簡單,比如有公民與警察衝突時死亡,有旁觀者證明,看似符合邏輯,事實清楚,為什麼不立刻公佈真相呢?但是,刑事案件的調查,並不能根據表像去判斷,每一個結論都必須有事實和證據支撐,經得住拷問。事實往往比表像複雜得多,所以政府調查的時間往往會比“公眾想像的時間”要長一些,公眾需要耐心去等待。事件發生後就立刻“要真相”,這做不到,也是對真相的不負責任。而且,對“什麼是真相”應該有客觀的判斷標準。不能符合自己的想像和期待,就説是真相,而不符合自己的想像,就拒絕接受。

  政府不必迎合民意而去倉促地給出一個“符合公眾期待的真相”,而是要對真相負責。當然,政府部門應該理解公眾“迫切求真相”的焦慮,這麼急於知道真相,一方面是焦慮于官方與民間對事件調查進程的資訊不對稱,另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地方有“隱瞞真相”的習慣,公眾對政府能否將真相毫無保留地告訴公眾缺乏信心,擔心“被隱瞞被欺騙”,以對抗的心態面對政府的調查。

  這對政府是一個考驗,要讓公眾有“能得到真相”的信心。第一,不必等到最終有調查結果時才給出結論,調查進程也應該向公眾披露,調查也應該是公開透明的;第二,要通過公正的程式(第三方調查,利益方回避)讓公眾相信政府不會説謊;第三,整個過程要讓媒體報道監督,讓資訊自由地流動,不要動輒刪帖,把本來不敏感的事件敏感化和複雜化,讓公眾産生“政府在隱瞞”的想像。(曹林)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