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舉報”成為 舉報者的墓誌銘

時間:2013-07-10 14:21   來源:廣州日報

  據報道,惠州半職業舉報人“惠陽歐伯”近日駕車外出,在一路口被人駕車撞停後,遭3男子潑硫酸和刀砍。最終背部大面積燒傷,2根手指被砍斷,手腕被砍傷,右眼被砍失明。網友稱,惠陽歐伯一直堅持舉報黑惡勢力以及官商勾結事件,得罪了不少人。

  半職業舉報人被潑硫酸、被砍傷,儘管真相尚未完全明瞭,公眾還是將其闡釋為“打擊報復”。自然,無論真相如何,透過此事去探討“舉報人遭報復”的尷尬現實,仍是可取的。每次,舉報人被打擊報復了,皆會“始於熱鬧”。而社會共識的高度,也早已達到出臺《舉報法》了。眾所皆知,我們眼下仍無專門的舉報人保護法,有關舉報人保護的規定,散見於《刑法》、《刑訴法》等法律中。不過,這些法規大多過於抽象、缺乏具體的細節,使得可操行性不強,也不能從源頭上給舉報人很好的保護。有這樣的現實,才有了舉報人頻頻被打擊報復的尷尬。要保護舉報人,需出臺專門的《舉報法》,這已被不少專家學者挂在口頭。

  遺憾的是,儘管呼聲不少,但法律條文仍是遙遙無期。而且,更大的悲劇還在於,舉報人被打擊報復的事情,也陷入了一個“始於熱鬧終於黯淡”的惡性迴圈中。隨著輿論冷卻,相關事件也逐漸成為“爛尾新聞”。這樣的尷尬,似乎成為一個魔咒,每一次都是熱烈地討論最終達成共識,但每一次又是漸漸地冷卻,制度回應最終還是沒照進現實。可以説,每次對舉報人被報復事件的“黯淡收場”,都是對打擊報復者的客觀縱容。

  如何終結這個惡性迴圈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德國,在《刑事訴訟法典》裏就規定:證人可不對個人情況作出回答,確定其身份的文件要存放在檢察院保管;比如美國“水門事件”中的線人,在2005年當事人自己説出真相前,一直就是謎;再如我國香港特區,便實行嚴格的“單線聯繫”制度,幾乎沒有舉報者因資料外泄遭到打擊報復。這些經驗,值得借鑒。

  當舉報成為舉報者的墓誌銘,其最大的可能,便是讓正義流亡,而這從來都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局,那麼,保護舉報人制度的完善,便不應再停滯不前了!(龍敏飛)

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