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版“編輯部”恰如電視劇20年變革

時間:2013-04-25 14:02   來源:新京報

  新舊兩版《編輯部的故事》,都以雜誌危機開頭。不同的是,1991年版著力嘲諷權威話語權和知識分子的精英立場;2013年版則將重火力對準了娛樂圈。嘲諷的對象從“知識分子”到“娛樂圈”,恰好是中國電視劇20年分類與屬性的變革。

  1991年,蹣跚起步的國産電視劇推出了第一部別具一格的系列喜劇——由王朔、馬未都、馮小剛等擔任編劇的《編輯部的故事》;22年後,當年《編輯部的故事》總策劃鄭曉龍,集結黃海波、陳好、王千源等主演的《新編輯部故事》換裝上陣。

  兩版《編輯部的故事》都以雜誌危機開始。1991年《編輯部的故事》中的《人間指南》,生存危機來自於對於雜誌文藝路線的選擇,五大主角都是知識分子、文藝愛好者。因為雜誌銷量低迷馬上就要分崩離析,陳主編宣佈自己即將退休,可能空出來主編職位,之後,看人下菜碟的陳主編、馬列主義老太太牛大姐、精於算計的小市民余德利、頗有理想主義情懷的文藝女青年戈玲、文化小痞子李冬寶,各顯其能。《人間指南》的主編職位競爭中,更多表現出的卻是知識分子的剛愎自用、對權謀的一竅不通,表面上對主編一職不屑一顧,實際上趨之若鶩。

  20年後的《人間指南》再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落花流水人飄零,原來的編輯部只剩下戈玲還在堅守。這個文藝女青年與李冬寶結婚後再離婚,變成單身文藝女中年;文化小痞子李冬寶轉戰娛樂圈混得風生水起。《人間指南》即將倒閉,從海外歸來的山東大妞安妮則要將《人間指南》改版為時尚雜誌《WWW》。在2013年的《人間指南》,市場化、娛樂化、國際化、潮流化是通行的生存法則;老人戈玲對於文藝的堅守充滿了不合時宜的氣息。誇張、變形、無厘頭的表演中,雜誌社新人都因利益成為兩面派:操著正宗牛津腔的安妮實際上是個山東大妞;自詡風流的袁帥實際上只是自命不凡地自稱大腕;精於算計的劉向前把錢扒拉到自己兜裏已經全然不需要旁敲側擊、曲扭拐彎。老版《編輯部的故事》中,知識分子的氣節、氣質、道路選擇,甚至個人算計都已不復存在——不得不承認,這些不像知識分子的知識分子,在當下就是那麼栩栩如生的。

  1991年版《編輯部的故事》由王朔和馮小剛擔任主要編劇,“王朔式喜劇”和“馮氏喜劇”中對知識分子(權威話語權及上流社會)良好自我感覺的嘲諷也就此形成雛形。公款吃喝、託人辦事、利用法律漏洞的騙子、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抗澇救災,都與知識分子的世界息息相關。2013年版的《新編輯部故事》中,除了依然文藝但不合時宜的戈玲外,其他編輯部成員身上已經全然沒有傳統知識分子的氣息,故事也與傳統知識分子關注的領域大不相同。選秀、博醜出位、炒作無底線,雜誌與娛樂圈、電視圈緊密勾連,諷刺的重型武器則對準了娛樂圈。從“知識分子自己”到“自己娛樂圈”,是導演下意識地自我歸類,也是中國電視劇20年的分類和屬性的變革——電視劇越來越成為主流的文化消費;大量民營機構參與電視劇製作並陸續獲得製作許可證後,市場化裹挾下的電視劇,已經越來越遠離“知識分子”,接近“娛樂”。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