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生産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時間:2012-08-27 13: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胡錦濤總書記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環境不堪重負 形勢呼喚變革

  我國經濟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持續增長,國內生産總值躍居世界第二。在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總量逐年增加、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能源消耗總量增長過快的同時,全國主要環境品質指標正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能不看到,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已經相當嚴峻,突出的環境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十分艱巨,環境污染處於較高水準。特別是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吃得更好更健康的問題就突出起來了。以至於有群眾調侃説:“現在吃的東西真多,但吃什麼才放心呢?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白水都怕有害元素。”我國在環境問題上面臨的國際壓力也進一步加大。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我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是由出口産品産生的。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受惠于我國的出口産品和環境逆差,又利用環境問題對我國施壓,製造綠色貿易壁壘。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我國面臨的環境問題結構型、壓縮型、複合型特徵明顯,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複雜,解決起來的難度比任何國家都要大。

  我們現在致力於建設和諧社會。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産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我們正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快車道上起跑。未來幾十年,中國還將發生“驚天動地”、“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大變化、大進步、大發展中,就必須把“天”和“地”的關係安排好,才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切切不可再持續糟蹋和掠奪大自然,等著大自然必然到來的懲罰和報復。近代大國經濟的發展,大都涉及對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需求。其崛起過程中為滿足這種需求,往往靠堅船利炮、圈佔土地、奴役他人來掠奪,“以霸強國”,自然“國強必霸”。中國的發展,必須避免也不可能再走這條路。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千方百計地在持續發展、科學發展中,讓消耗更少産出更多,讓發展又好又快持續不斷,讓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把中國建成森林覆蓋碧水藍天、與環境友好與自然和諧的、中華民族共同的美好家園。

  環境不堪重負,形勢呼喚變革,前景坎坷光明,道路別無選擇,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