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成就中國夢想

時間:2013-03-22 14:59   來源:人民日報

  歷史的細節,往往意味深長。3月17日,北京復興路10號大院門前,挂了6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牌子被“中國鐵路總公司”取代,邁出了此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的第一步,使人們感到中國的改革繼續向縱深推進。

  “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異地高考過渡方案破冰,收入分配改革意見出爐,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通過……陸續出臺的改革舉措,抓鐵有痕的改革力度,展現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定不移的改革決心,也激發了人民群眾對更好未來的期待。

  這的確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過去施工建廠,首先考慮的是經濟利益,今天引進項目,擔心的卻是環境污染;過去期盼吃飽穿暖,今天卻追求吃得健康、安全;過去夢想有車有房,現在則憂慮PM2.5排放……這個經濟飛速發展、財富不斷積累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創造著“中國式奇跡”的同時,仍有一些“中國式難題”亟待破解。正是意識到“發展起來的問題”,看到水漲船高的“權利訴求”,把握人民群眾的所想所盼,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不斷強調,“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體制改革”,發出了新時期“改革再出發”的動員令。

  不同於以往,如果説過去的改革難在突破思想禁錮,那麼今天改革的攻堅方向主要在於利益調整。無論是教育改革還是醫療改革,無論是收入分配還是住房政策,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都會遭遇多元的“利益矩陣”,甚至是某種“博弈困局”。正如中央領導所言,“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改革有時甚至是“自己割自己的肉”、“自己革自己的命”。但也因為看到了這種“難”,改革的勇氣因此高漲,改革的智慧由此激發,改革的韌性不斷生長。

  履新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沿著這一思路,秉持這種勇氣,一系列知難而進的改革穩步前行:強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旗幟鮮明地“反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以此推動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在現代政治視野下進一步規範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係,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向地方放權;“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三公經費只減不增”,以政府的緊日子換群眾的好日子,服務型政府建設有了新的突破……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改革歸根結底也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破除沉疴,革除積弊,沒有改革開道,哪有新風和暢?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沒有改革推進,如何成就夢想?“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只有改革,才能釋放最大的發展紅利,才能讓“中國夢”照進現實。

  時至今日,中國的改革早已不是簡單的方程式。既有攻堅克難的勇氣、不得不改的緊迫,也有改革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的充分認知,新的改革方法論在實踐中醞釀。運用“從壞處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的底線思維,保持“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使命感,遵循“堅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的改革路徑,把“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頂層設計”結合起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些中央領導總結的改革方法論,既是我們推進改革的科學指南,也是中國走向未來的寶貴財富。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發展要有新局面,改革要有新開拓。今天,面對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面對種種躲不開、繞不過的新命題,更需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繼往開來的使命感。敢於傾聽、正視並回應“發展中的問題和挑戰”,不失時機深化改革,我們就能更好地推進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進程,改革也定能為實現“中國夢”輸送不竭動力。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