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應重視公眾可感知的幸福

時間:2013-03-15 15: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位人大代表在兩會上的“發飆”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被稱為“兩會好聲音”。這位代表説:和諧社會也好,什麼綱領也好,對人最關鍵的,一個是呼吸的空氣,一個是吃的食物,一個是喝的水。如果這些都不安全,什麼幸福感都沒有!批評雖然很尖銳刺耳,也有點兒偏激和絕對,卻説到了很多百姓的心坎裏。百姓的評價標準確實很感性和直觀,不聽口號,不聽套話,不信虛的,他們有自己樸素的和諧觀與幸福觀。

  這種感性、直觀和直接的評價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與江蘇代表團代表們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提到了。在談到改善太湖生態時,習近平説:現在網民檢驗湖泊水質的標準,是市長敢不敢跳下去游泳。前段時間,有網民懸賞約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以這種行為藝術敦促政府部門治理被污染的河流。

  確實,老百姓的思維就是這麼樸素。談到湖泊的水質,不要説政府作了多少努力,不要説為減少排污犧牲了多少GDP,不要羅列多少宏大的概念和光鮮的口號,如果地方官員自信水質達到標準的話,那就下來遊個泳。這不是綁架,而是百姓樸素的環保觀:官員自己都不敢下水游泳,還遑論讓民眾相信“水質有了很大改善”?

  老百姓雖然未必懂“和諧社會”精準的含義,未必了解“環保友好型社會”的全部內涵,但他們有生活經驗和常識,他們對於環境有著天然的利益感覺:生活在霧霾之中,一個月只有5天沒霧霾,水中能聞到腥臭味,這種直觀能感受到的“不幸”,是任何文字和概念都粉飾不了的。百姓評價官員的政績和政府的表現,體味自己的幸福感,從不會拿那些外在的宏大標準去度量,而是用自己的鼻子、眼睛、耳朵、嘴巴和四肢。

  其實對於老百姓來説,政治是非常簡單和單純的,無非就是解決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問題。真正的政治,應該簡約為公眾可感知的幸福,簡約為每個人都能聽得懂的淺顯道理,就像“不管白貓黑貓,能捉老鼠就是好貓”那麼淺顯。

  一位作家曾説,驗證一個城市是否發達,最好來一場大雨。雨後,如果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就是先進城市;如果積水充足,小孩可以在街頭用網撈魚,這大概還是發展中城市——這也是百姓評價一個城市最直觀的標準——生活是否舒服和方便,包括夜裏走在路上擔不擔心被搶,老人摔倒了會不會有人扶。

  各地政府都在制訂各種政績評價標準,並且數字化呈現,甚至設計出個什麼系統。如果真以百姓評價、公眾幸福感為最重要的標準的話,就應該尊重百姓那最直觀的感知,問老百姓應該怎麼制訂政績標準,並把評價權交給最有發言權的老百姓。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