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革的主角叫“職能轉變”

時間:2013-03-11 20:17   來源:人民網

  10日披露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表明,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即將啟動,國務院組成部門將減少至25個。鐵道部、衛生部、人口計生委、廣電視局、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將歸併有關部委或重組新機構。(3月10日 新華網)

  政府改革大幕拉開,登臺唱戲的主角叫“職能轉變”。

  行政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組織機構調整、政府職能轉變、運作機制完善、行政流程優化、管理方式創新、行政權力制約等多方面內容。在這些內容中,政府職能是管根本的。只有把轉變政府職能切實向前推進,組織機構調整等其他方面改革才更有意義。

  轉變政府職能,是政府突破既得利益格局,調整政府自身權力配置。而“既得利益”,集中反映在原有的行政審批格局。這種格局因為管得太多、卡得太死,該交市場的沒交、能放基層的不放,被指為“閒不住的手”。3月10日的《中國青年報》載文:全國人大代表、大同煤礦集團董事長張有喜披露,審批一個項目,需要出147個文件,跑33個政府部門,蓋205個公章。這個例子,既是“閒不住的手”的寫照,又是更多“閒不住的手”的縮影。

  “205個公章”後面不僅是曠日持久的、精疲力竭的“跑審批”,其要害更是權力尋租。名目繁多的行政審批很多都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産生的“怪胎”。當一個項目,在幾十個政府部門、一百多個文件和數百個公章間“流轉”時,暗箱操作黑洞和權力尋租空間有多大可想而知。

  權力運作模式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職能錯位、越位、不到位,已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成為産生越來越多深層次矛盾的土壤。因此改革政府權力運作模式,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成當務之急。職能轉變從某種意義講又是限權、“縮權”,就是要約束“閒不住的手”,把政府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交給市場和社會。政府放下不該管的事,才能集中精力把醫療、教育、食品安全、社會保障等該管的事管好。轉變職能意味著長期作為改革領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的好政府部門本身成了改革的對象,其擁有的權力和利益將被較大幅度調整,這對政府部門是一個嚴峻的考驗。而革自己的命,光有勇氣不夠,所以職能轉變的大戲要真正唱好,還須有剛性規範、外力推動。 (奚旭初)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