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代表委員多探討真問題

時間:2013-03-04 15:15   來源:中國青年報

  觀察者們敏銳捕捉到兩會的新變化:取消警車帶路了;委員、代表們報到輕車簡從,秘書們被擋在門外了;外地委員、代表不再集中乘坐包車,自己購票,直接進京了;餐廳沒有酒水、高檔菜,儘是“光碟”了;發言報告、簡報、提案等都通過網站發佈,無紙辦公節省200萬元。

  輿論對此次兩會寄予厚望。正值換屆之年,新的政府和領導人即將産生,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等重大舉措即將出臺;新一屆領導集體新政初見影響,八條規定、反腐重拳等,正在給中國社會帶來看得見的改變。

  可以説,兩會會風的變化,是這一系列新政的落實和持續。人們期待這些改變,能讓兩會真正體現民主政治的本質,能讓表決器決定中國未來的走向,能讓改革沿著民眾希冀的方向推進。

  如果一兩年前,輿論最大的關注點是改革能否達成共識的話,那麼十八大已經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改革如何推進。某種意義上講,兩會將確定中國改革的路線圖。

  所以,民眾對兩會的期待,除了會風改變,更有深層次的真問題——設計好改革的方案和路徑,將權力關進法治的籠子裏,拘束好政府亂花錢的手,選好新一屆政府的領導人,將民生關注的議題上升為法律制度和政府行動。

  這些,比少吃幾個菜,不帶秘書,不用紙質文件更為關鍵和重要。它們更能體現會風的改變,體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本義。

  探討真問題,意味著知民情懂民意。本屆人大代表選舉,首次實行城鄉人口同比例選舉,官員代表比例降至35%。選舉方式的改變,為了是産生更多的“民眾代言人”,真正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

  這些年,兩會上的“雷言雷語”並不少見,就在於他們是“樣子代表”、“榮譽委員”。幾十萬人裏選舉出一個代表,不是讓你來提花裏胡哨的議案,作大而不當、離題萬里的發言。當下中國面臨諸多現實問題:環境治理,收入分配,貧富差距,食品安全,就業養老……這些關乎民眾利益和福祉的議題,哪一個不比“聽了報告很激動”、“將婦女節改為女人節”之類更重要?短暫的會期,應該探討民眾關心的真問題,而不是裝腔作勢地提偽議題,虛情假義地表態。

  探討真問題,意味著説真話敢較真。這是一種勇氣和良知,更是一種嚴謹求實的態度。這幾年的兩會,敢説、敢“放炮”的代表委員越來越多。比如去年,針對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泄題事件,政協委員葛劍雄就曾當面向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發難並要求其道歉。代言人的職責,就是説真話敢較真,如此才能不回避問題,才能真正質詢和監督。

  兩會不是新朋舊友的聚會,不是交際答謝的聯歡,其樂融融、一團和氣背後,往往是推諉懈怠、不負責任。別再説預算報告看不懂,別再問心無愧地“隨大流”,一個“代言人”的所作所為,要對得起選民,對得起自己的良知,所有代言者都盡心盡力,抽象的權力賦予才能被擊活,制約和監督才不會成空談。

  探討真問題,意味著能交鋒會交流。交鋒的目的是觀點碰撞,交流的結果是達成共識。多元化的社會,産生多樣化的利益主體和訴求。多一些交鋒,就是讓不同的利益都有機會聲張,讓各種聲音都能被聽見;多一些交流,就是讓相對固化和封閉的階層和群體,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膜。當不同的意見和訴求,都得以充分表達、深入論爭和有效溝通,才會有探尋中的解決之道,妥協中的共識。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