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暫時停産”送不走霧霾天

時間:2013-01-31 13:3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三成公務車停駛,103家重點排污企業停産,所有渣土運輸車停止上路行駛……北京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要求立即啟動更加嚴格的大氣污染應急減排措施,並至少實施到週四24時。(1月30日《新京報》)

  為應對霧霾天氣,有關方面的確下了很大力氣。啟動嚴格的大氣污染應急減排措施,這在此前幾乎從沒有過。可以預見的是,如果這些措施得以持續實施,北京的空氣品質應該會有所改觀。

  不過,我們也不能太樂觀。比如,“至少實施到週四24時”這一表述,就意味著,停産、停工和限排等舉措,都是“暫時的”。過了這段時間,該生産的還是要恢復生産,該開工的還是要繼續開工,該排放的還可能繼續排放。暫時停産幾天,顯然難以徹底送走霧霾天。

  這也不能埋怨誰,因為這原本就是重污染日應急方案的一種延伸動作。既是臨時應急,當然不能指望靠它徹底解決痼疾。不過,如果應急措施能夠起到很好的成效,升級為常態舉措也未嘗不可。比如,當年倫敦頻遭大霧困擾,英國政府採取的“應急手段”,很多都固化成了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正是常態化治理,讓這座城市得以擺脫“霧都”的帽子,成了如今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提及倫敦的經驗,是因為這種做法確實對我們有參考價值。面對130萬平方公里的灰色天空,面對北京“一個月僅5天不是霧霾天”的現實,採取一些臨時性的應急措施固然十分必要,但在宏觀統籌層面,城市管理者也應該有意識地避開“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面思維。

  不論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看,還是以辯證法的邏輯思考,曇花一現式的治理成果,很容易陷入“大霧鎖城—暫時停産—恢復停産—大霧鎖成”的惡性迴圈,顯然是不科學、不值得提倡的。

  面對愈發嚴重的霧霾天氣,我們要做的,恐怕不能只是“暫時停産”。切實轉變發展方式,痛下決心制定系統性的環保規則,構建倫敦那樣可以澤及後世的剛性制度,或許才是破題的關鍵。

  溫總理最近指出,要“採取措施應對霧霾,讓民眾看到希望”。這句話,應該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視。眼下霧霾漫天,人們嘗盡苦果,終於達成“非減排不可”的難得共識,這正是下決心採取果斷措施。以此為契機,建構環境治理長效機制,遭遇的阻力會比以往小很多。抓住這個機會,北京乃至中國,才可能徹底告別霧霾天。否則,等過幾天天氣轉好,人們可能又會“好了傷疤忘了疼”。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