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建設不能得領導“面子”失百姓“裏子”

時間:2013-01-24 14:58   來源:廣州日報

  我國運營的近180座機場中,70%虧損,江蘇13個省轄市9座機場有7個“吃不飽”。江蘇不少地市規定所屬各部門、各單位每年包機出行的次數,甚至出臺文件強迫下屬單位包機出國出境考察,為機場“輸血”。(1月21日《光明日報》)

  我國機場大面積虧損已是去年新聞,讓人驚訝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有許多地方的領導進京跑航班、要航線。據了解,今年還將有26座機場開工建設……

  民航局相關負責人不止一次地強調,不要光看賬面上的虧損,要學會算大賬。理由是機場投資和效益比是1:8,儘管這些機場虧損了一點錢,卻帶來了巨大的金融、旅遊、商貿、就業、文化、經濟效益,而且形成規模後就能盈利了。

  公眾尚未見著“各種效益”,倒是産生了更大的疑惑:許多地方的公路、鐵路運輸已經足夠發達,航運並無任何明顯優勢。比如鹽城南洋機場,大部分客源靠公務包機來“喂”才能慘澹經營,這樣的機場能夠帶來什麼社會效益?由此觀之,機場才是城市的面子甚至是領導的面子。

  為了維護面子,許多經濟並不發達的地區,不惜借錢也要建設機場,不惜政府補貼也要維持運營,甚至規定公務員出差坐飛機一定要選擇當地機場,否則不予報銷。可是為了領導的“面子”,卻苦了公眾的“裏子”,也失了廣泛的“民心”。

  儘管航空事業兼具公益和市場屬性,但是某些地方領導人卻全盤包乾,既當娘又當爹,可謂含辛茹苦。在這種包乾兜底的做法下,問題頻出。規劃修建時盲目跟風,導致供大於求;招標建設時漏洞不斷,違規操作。既有多頭、重復申報獲取資金,又有逃稅漏稅,甚至招標流於形式,損了國家的錢肥了個人的腰包。

  對於機場的規劃建設,國家發改委基礎産業司司長黃民曾經説過,既要適度超前,又要量力而行。許多地方卻只記住了“適度超前”,甚至大大超前,完全忽略了“量力而行”。於是就出現了“各地密集出臺規劃,如同競賽一般,既要比數量又要比規模”的怪現象。

  政府發文規定公務員出行必須選擇當地機場的做法,無異於病急亂投醫。縱然能夠為茍延殘喘的機場“輸血”,卻無力起死回生。而這種做法之所以激起公眾的普遍反對,就在於其縱容甚至鼓勵公款腐敗。而讓納稅人為公務員的腐敗買單,豈非“取之於民,用之於官”?

  要想改變諸多機場“先天不足且後天無力”的現象,政府須明確權力邊界,不能“出軌”。改變既當娘又當爹的做法,老實地按規律辦事。首先應該考慮市場需求,是否有必要建機場;其次應該量力而行,是否有能力建機場;招標、建設等過程都應公開透明,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在維持過程中更應回歸市場。機場建設的原則是市場化運作政府補貼引導,既當娘又當爹的做法可堪一時,註定無法經久。(白靖利 媒體評論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