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公務消費還須制度化

時間:2013-01-24 15:12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近日刊發了“公務消費‘冷清’背後是進步”的報道。據記者調查,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後,曾經膨脹的公務消費得到了有效抑制,與此相關的會務、餐飲等行業一改以往“火爆”局面,變得“業績慘澹”。中國飯店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往年11月到春節前原本是酒店餐飲行業的旺季,“但現在,有些五星級飯店僅1月頭兩周的宴會收入就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30%,有些高檔餐飲企業營業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左右。”

  這些會務、餐飲企業業績下降,有人會説,影響了消費的拉動,不利於擴大內需。但僅僅靠公務消費拉動的消費是畸形的消費,靠公務消費支撐的內需也不可持續。現在的“下降”背後,是公務消費的削減,反倒是可喜的現象。長期以來一些政府部門惡習嚴重,每年用於“三公消費”的財政資金,已高達數千億元之巨,不僅浪費大量社會財富,亦引得民眾怨聲載道,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公務消費下降,順民意,快民心。

  公務消費的下降,從短期來説,部分受影響的企業業績慘澹,仿佛遭遇“滅頂之災”,但從長期來説,是倒逼服務業轉型的強烈信號。政府走節約開支的道路後,也預示著消費市場面臨顛覆性變化——公務消費將逐步降低比例,居民消費則快速崛起。那些曾倚重服務於公務消費的企業,應儘快調整自身市場定位和産品結構,從緊盯公務消費到適應社會消費,面向市場需求生産,努力去完善服務、優化消費,找到新的效益增長點。可以挖掘商務消費客戶,也可以靠提供優質的商品和服務拓展新的市場空間,這樣才是服務業轉型發展的正道。

  希望公務消費能繼續下降,節儉新風能持續勁吹,不僅僅依靠政府自覺意識,更需要從法律、制度層面確保節約原則,尤其是在財務和審計制度上要嚴加把關。因為從現代社會的政府治理情況來看,在法治健全、財政透明度高、外部監督嚴格的國家,政府不敢輕易浪費納稅人的一分錢,節儉辦事的原則能落到實處,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也高,國家和社會也才更和諧。所以,抑制公務消費,不應是一陣風的運動,而更要變成一種明確並可接受監督的制度。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