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對“讀臉術”有過高期望

時間:2012-09-26 10:03   來源:新京報

  “微反應”,即人們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剎那,不由自主地表現出的不受思維控制的瞬間真實反應。利用人們的微反應,可以判斷其陳述內容的真假。這套理論已走進反貪工作一線:在北京市昌平檢察院反貪局,有檢察官已憑“讀臉術”破案。北京市檢察院也計劃邀專家姜振宇對反貪偵查人員模擬演練現場指導。(9月22日《新京報》)

  姜振宇是誰?可能很多電視觀眾都不陌生,作為熱播綜藝節目《非常了得》的座上嘉賓,姜振宇用微反應來判斷選手是否在説謊的做法已為眾人所知。去年3月,昌平檢察院反貪局和姜振宇的研究團隊達成合作協議:姜振宇通過微反應分析已經審結或偵結的疑難案件,由此總結出司法方面的微反應理論。

  姜振宇的微反應推出之初,讓很多人大呼長見識,引發眾多網友學習。但隨著欄目組將難度加大,姜振宇猜對的概率差不多只有一半,有幾場節目還遭遇了全部猜錯的尷尬。據姜振宇自己介紹説,他平常做微反應判斷的成功率在70%左右。由此可見,微反應確實有一定作用,但用來破案,其準確性確實令人擔憂。別忘了,姜振宇可能還是目前國內運用微反應手段最純熟的專家,其他審訊人員要達到這樣的水準,需要多長時間恐怕還是個未知數。姜振宇自己也表示,他開的培訓班中,能真正耐心踏實學下來的學員,可能只有10%。

  事實上,測謊結論在絕大多數國家都不被認可為物證,連測謊儀得出的數據都不認可為真實,人類的主觀分析有多大可靠性就更值得質疑了。正因此,昌平檢察院反貪局表示,微反應不能成為定罪依據,姜振宇也認為他做出的結論不是證據,而是幫助偵查員梳理方向,“微反應並非無所不能”。

  可以借助技術手段進行反貪,但同時還要在加強權力監督、加大政務透明力度等環節上下工夫,再強大的技術手段都只能打馬後炮。近年來,技術反腐的投入力度並不弱,比如GPS定位公車等。但如果對技術手段有過高期望,恐怕要落入“技術依賴”的窠臼。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