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惠民渠道 嚴防貪官截留

時間:2011-04-08 11:09   來源:京華時報

  “吃人嘴短,拿人手軟”,這話至少在重慶三峽庫區巫山縣曲池鄉原鄉幹部鄧川身上不成立。村民每人5000元的生態補償款,他截留了2000元,當村民設宴招待並奉上“芙蓉王”香煙以求領到剩下的3000元,抽“軟中華”的他竟然嗤之以鼻。

  這幕場景,成為少數地方幹部利用惠民政策謀取私利的一個注腳。僅在重慶,近3年間檢察機關查辦了1977名貪官污吏,涉及惠農資金、社會保障多個領域,涉案金額11.8億元,侵佔移民資金、扶貧資金等侵農害農職務犯罪案件呈上升趨勢。

  惠民政策看不見實惠,民心工程變成“傷心”工程,這固然與政策制定存在缺失、漏洞有關係,但其實提出了一個更為迫切的問題:善政沒有落實甚至走樣,根子還在執行者、執行渠道出了問題。

  一些基層幹部或直接私分,或吃空餉、吃回扣,或搞選擇性執行,使本應直達每個政策對象的利益渠道,變成了千回百折、溝渠密布的私利網路。一些人甚至變身大功率“抽水機”,惠民資金流和民生資源,在大量或顯或隱的截留、吸收、輸送、挪用中變得稀薄。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惠民政策,更需疏浚其執行渠道。事實證明,利益截留始於資訊截留,私利氾濫緣于暗箱操作。在一些地方,幹部對政策內容、細節、執行過程要麼藏著掖著,要麼説不清楚。一本糊塗賬,也為私利的滋長提供了土壤。有鋻於此,執行惠民政策,需要改“暗渠”為“明渠”,使政策落實由封閉走向透明,尤其是做到“政策公開、數額公開、對象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等。

  一些幹部敢於把惠民款當作囊中物,深層原因是其權力基本不受約束,監督制度被架空,困難群體話語能力較弱,維權渠道不暢,於是在層層截留、“梗阻”中,公共利益艱難地向下流動。因此,要變“斷渠”為“通渠”,完善操作流程,改變“分多少、分給誰、怎麼分”由個人説了算的弊端,加強監督和問責,使惠民資金成為幹部不敢觸碰的“高壓線”,盡可能減少“線路損耗”。

  隨著政府財力增強,民生政策導向彰顯,惠民政策的“含金量”將越來越高。民生“蛋糕”越是做大,越要分好。在這種背景下,更應重視執行渠道建設管理,不斷強化執行力,使民生惠澤最大程度地惠及廣大百姓,而不是淪為少數人宰割吞食的“唐僧肉”。

  民生“蛋糕”越是做大,越要分好。在這種背景下,更應重視執行渠道建設管理,不斷強化執行力,而不是淪為少數人宰割吞食的“唐僧肉”。(何葦杭)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