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秀”還是“不秀”真是個難題

時間:2012-07-31 11: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和一些官員閒談,他們經常苦惱地表示,如今處處得小心謹慎,否則不經意間就會落下“作秀”的名聲,比如下鄉到基層,中午時分很想到老百姓家吃頓飯,轉念一想還是算了吧,傳出去很可能又會被質疑是在“作秀”;逢年過節去慰問困難群眾,原本很正常,媒體報道後也往往會被質疑為“作秀”。一些官員無奈地問:這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我們去做了一些事情,經媒體報道後,一不留神總會被貼上“作秀”的標簽呢?

  某縣一場急雨過後,一位副縣長上街,看到有樹枝被大風吹斷,就動手去收拾。這正好被一位記者拍到,副縣長於是無情地制止説:“你是想讓大家説我在‘作秀’嗎?”

  但凡有官員有什麼非常態的表情和動作,都會有“作秀”的質疑出現,比如近段時間以來,公務員上街義務擦皮鞋、公安廳副廳長微博邀農民工吃飯、縣委書記吃盒飯等。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房山成為重災區,網上流傳著一段房山公安局某副局長與搶險人員一起救災的視頻,其中顯示這位副局長帶頭脫下褲子,下到水中搶險,此舉被網友質疑為作秀;北大校長(這個職位也有行政化色彩嘛)周其鳳為母親跪拜慶生被媒體報道後,同樣引來不少非議。其後,周其鳳向香港學者張信剛教授贈送了一張CD,稱“這是我為媽媽新寫的一首歌”,這首歌由宋祖英演唱。有記者欲採訪此事,周其鳳明確表示不接受採訪,他説:“我現在是笑也不行,哭也不行”, 所以乾脆不吱聲。

  為什麼公眾總是習慣性地去質疑官員“作秀”?現實中,為官作秀者確實並不在少數:為求政績,大搞短期行為;為造“假”勢,彙報預演,視察排練;為講排場,一個鄉黨委書記也敢警車開道。官場上有光承諾不兌現的“口號秀”;有一哄而起、只做表面文章的“姿態秀”;有自我吹捧的“包裝秀”……難怪有人説,一些地方的官場成了劇場,一些官員成了演員。

  據説,某縣領導下鄉調研,鄉里的領導提前一天就安排鄉里最好的一家飯店專門到城裏進了一次貨,殺雞宰羊忙了一上午,臨近午飯,縣領導突然提出要到農民家吃便飯。農戶見縣領導來家裏吃飯,十分感動和榮幸,電視臺記者也跟了去。吃飯時,縣領導不小心掉了幾粒米到桌子上,老農要收拾,縣領導見有鏡頭對著自己,就用筷子從桌上夾起來,放到嘴裏邊嚼邊説:“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用汗水換來的啊!我們怎能去浪費糧食呢?”一句話感動得老農流出了眼淚,説:“您真是人民的好幹部啊!”

  過後,縣領導對下屬訓話説,別小看這吃飯,裏面也有大學問、大講究,吃飯也是一項政治。我今天中午撿米粒吃,那是必須的。如果一個幹部只知道吃飽了肚子不餓,那是最低檔次的吃、最沒有品位的吃……

  對於官員“作秀”,有論者認為,官員要和群眾打交道,形象展示不可避免,“秀”在某種程度上應成為官員的必修課。本人覺得,“作秀”不是“作假”,“秀”應該是真情展露而不是故作姿態。私下和一些官員聊天,普遍聽到一個字“累”,皆因少數官員從早上一齣門就開始“秀”,“秀”給上級領導看、“秀”給媒體看、“秀”給老百姓看,他們不是腳踏實地一心為民,而是想方設法、費盡心機去“表演”,靠投機取巧、弄虛做假來樹立所謂好“形象”。這樣的“秀”能不累嗎?又怎能被百姓認可?(郭震海)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