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應成為官員必修課

時間:2012-06-04 10:16   來源:人民日報

  “秀”是中性的。官員要面對群眾,要和群眾打交道,形象展示就是不可避免的。“秀”是介紹決策、亮明態度、表達情感的方式,“秀”得好,有利於改善和促進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消除隔閡

  “秀”是英文單詞 “show”的音譯,有表演、展示的意思。“作秀”雖然是個新詞彙,現在卻也是用得讓人耳熟能詳,特別是常常用它來評價定性某些政府部門或者官員的行為。

  上周,有兩名官員很受關注,一位是微博邀農民工吃飯的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一位是每天騎車送女兒上學的安徽蕪湖市副市長。與以往不同,對此二人的事跡,剛開始有關議論也有“作秀”的調侃嘲諷,後來趨於認同肯定。

  公安廳副廳長微博邀農民工吃飯,沒有安排,隨機約請,飯也實實在在吃了。副廳長零距離接觸農民工,直接了解了農民工的訴求。客觀地看待這種做法,這場“秀”很有價值——此舉讓這位身居高位的官員收穫“一手材料”,為其以後研究決策會有所幫助;對應約前來的8位農民工而言,這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向上反映問題的機會。

  副市長騎自行車送女兒上學,不是一天兩天,經常如此,面對關注,這位副市長以“這是父親應該做的事”回應。還有當地市民説看到他逛市場買菜。這樣生活化、平民化的“秀”,似乎與人們以往形成的印象不一樣,但知道原委之後,大多數人應該都不會固執陳見,這樣的官員難道不該多多益善嗎?

  當然,不能否認,政府部門和官員沽名釣譽、做表面文章的作秀確實很多。在今天這種資訊傳播快速、輿論發展活躍的環境中,沒有實質內容的花拳繡腿式的作秀,經過網路的高速發酵和放大,必然遭到群眾的反對,受損的不僅是當事官員的聲譽,更是政府的公信力。也許是作秀的事例看得多了,人們見到新鮮做法,自然先會問一句:這是不是作秀?

  任何一件事情,有表揚、有批評,有肯定、有質疑,這都很正常,但是,如果總是質疑、總是批評,就值得反思了。

  官員要面對群眾,要和群眾打交道,形象展示就不可避免,“秀”在某種程度上應成為官員的必修課,這裡的“秀”是中性的。“秀”是介紹決策、亮明態度、表達情感的方式,“秀”得好,有利於改善和促進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消除隔閡。只是,這“秀”不能離開一個前提,要在自己的分內真心服務,用心履職。“秀”從更深一層説應該是服務的方式更加合理巧妙,以人為本,更讓群眾滿意。

  之前深圳的公務員上街擦皮鞋的“秀”卻有點劍走偏鋒的尷尬,正如市民所言,做好本職工作比擦皮鞋更重要。

  如何更好地通過“秀”來拉近與群眾的距離?除了用心盡責為群眾服務之外,還要敢於接受群眾監督。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放下姿態,在微博中回應“作秀”的質疑,並進一步公佈手機號碼,繼續回應網友關於“微博是秘書代為打理”的質疑,有利於增強群眾對他的認同和好感。

  由此可見,被質疑“作秀”之後的反應也很重要。如果一受到質疑,原來的做法不管好壞都取消作廢,那就真成作秀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